飄天文學 > 大明公務員 > 第四十三章希望天下太平
  第四十三章希望天下太平

  定國是會終于過去了。

  塵埃落定的南京,連何夕都松了一口氣。

  國會是何夕對中國傳統政治架構的重大改革。有時候何夕也不知道對不對的。畢竟,歷史上有一個很神奇的定律,那就是每當人們覺得他們已經將一件事情給想明白了。事情就會向不一樣的方向去發展。

  何夕不敢說,他建立這一套體系,已經盡善盡美了,但也是他所能做到的極致了。

  整個體系,足以維系一套工業體系了。

  而今何夕最希望的事情,不是別的,就是天下太平。

  畢竟,整體上沒有其他問題了,剩下的就是執行。大框架沒有問題了,就等著一點點落實了,特別是何夕在未來的幾年之內。想要將大明地方政府全部改革一遍,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這個工程之大,何夕的一切準備都是為了這一件事情。

  他并不希望,還有其他事情分神。

  只要能讓他太平的將這些事情給做下來,完成大明朝廷工業化改造。他就謝天謝地了。

  只是有時候,是越怕什么就越來什么。

  隆武五年,有一件事情,就送到了何夕的案頭。正在如火如荼的變革就遇見了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何夕早有預料的安南問題。安南陳氏已經被下面人架空,并不是一日兩日了。篡位這一件事情,遲早都會發生。

  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但問題是,怎么忽然這個時候發生了。就是一件很有問題的事情了。

  被架空的安南國主派人來大明求救,而求救的人員,到了廣東被當著大明官員的面,被殺了。

  更是第一時間,消息傳得沸沸揚揚的。

  不僅僅廣東的報紙,北京的報紙,幾乎同一時間報道了這一件事情,這更讓何夕覺得這背后有貓膩。

  不用何夕安排,姚廣孝已經將這一件事情給摸得差不多了。

  向何夕來匯報了。

  何夕說道:“說說吧,到底是怎么回事?”

  姚廣孝淡然說道:“好幾年事情,攪和到一起,第一件事情,就是廣東的事情。天下間哪里的建文余孽最多,并不是海外而是廣東。當然了,建文余孽到底是過去的了。而今大人在廣東下重手。擋了很多人的路子,他們自然要反擊了。”

  何夕自然知道,建文余孽最多的地方,就是兩廣。

  或許這樣說,并不準確。

  無他,隨著何夕變法的深入,從中央到地方,建文余孽也就越來越多。

  無非是一些利益受損的人,舉著建文的牌子鬧事而已。

  至于為什么建文余孽在廣東最多。

  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廣東受到新法的影響最大。

  在洪武朝的時候,廣東天高地遠,南京的很多政策執行的并不是很到位的。畢竟,歷代中原王朝對廣東都不是太重視,太過偏遠了。

  甚至在洪武一朝,對廣西的重視,都要勝過廣東。無他廣西能連接湖南。是連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更不要說廣西土司并不安穩。時常需要打仗。

  而廣東卻不是這樣,甚至廣東都不是大明打下來的,是元守將何真舉廣東投降的,還封東莞伯。

  如此一來,廣東與南方一些地方一樣,在元末大亂之中,受損并不是太大的。

  這就保存了很多元代遺留下來的舊的生產秩序。而在此之前,江南地區,準備的來說,江南四府,浙江江西等地,吸引了南京朝廷的目光。

  也被重拳打擊。更不要說,丁顯之前的清洗。

  所謂的南方,其實也就這些地方,再加上福建廣東了。這個時候的湖廣,雖然有些底蘊,但是遠不到,湖廣熟。天下足的地步。

  里面很多土司,需要打仗的。經濟上并不發達。

  這些地方被打壓,福建又是開海收益者,大量的福建人都在南洋上,甚至跑到東洋,乃至于西洋。讓海外根本不流行官話,反而流行福建話。

  這種情況下,福建當地土豪更在于海外利益,而不是福建那一點土地。

  福建土豪們,更想招募家鄉子弟,跟他們出去干,如此一來,他們并不是太反對新政。

  而廣東就不一樣了。廣東大部分地方資源并不算太好,也就珠江三角洲比較好,而這里地理偏遠,中樞朝廷的命令在這里執行的并不算太好。

  再加上,何夕在定國是會上,已經給了其他地方安撫,蘇州,杭州,白鹿洞,福州。但是忽略了廣東。與湖廣。

  不過湖廣是鬧不起來,而廣東這邊建文余孽也就越來越多了。

  何夕冷哼一聲說道:“他們用這樣的手段,能有什么用?”

  “沒有什么用。”姚廣孝說道:“他們只是想要轉移視線,讓你不要將心思放在他們身上,蒙混過去就行了。至于這幾日之內傳遍天下,卻不是他們能夠辦到的。還有很多人參與,你也應該知道是誰吧。”

  何夕說道:“有些人按捺不住了。”

  何夕自然知道是誰?

  首先就是軍中。

  何夕自然知道軍隊的重要性,不管什么情況,軍隊一定要穩定的。而最新完成改革與整編的,就是軍隊。而今軍中早就按照何夕的安排。滿編建制,就是地方上一些改革沒有跟上,退役制度還沒有完成。

  畢竟,退役制度看似是兵制,其實是一項社會改革。

  沒有征兵體系,就沒有退役制度,沒有退役后的管理制度,退役這一件事情,也就毫無意義了。

  而沒有征兵與退役制度,就沒有源源不斷的后續兵力,那么大明朝廷的軍隊,很有可能就成為一次性軍隊了。

  其實,在整體改革完成之前,何夕是不準備打仗的。

  但是軍中的將領們卻是按捺不住的。特別是去年燕王在西域有了大進展。

  當初定國是會開完之后,燕王回到西域,沉默了一個多月,就完成了一個壯舉,在冬天來臨之前,一舉拿下伊犁。

  他與帖木兒的爭霸戰爭,向西推進了數百里。

  從地圖上來看,帖木兒已經到了退無可退地步了,中亞看似廣大,但是水草豐盛的地方,其實并不多,也就是一個盆地而已。

  那是帖木兒的核心地盤,他如果再退,燕王就兵臨城下。

  所以,今明兩年,就是燕王與帖木兒的決戰之日。一旦燕王勝利,就取代帖木兒在中亞的地位,影響力能夠波及到印度,地中海沿岸。

  如果失敗自然不用說。

  不過,樞密院上下都覺得,燕王是不會敗的。

  畢竟雙方的武器存在代差,軍隊也存在代差,更不要說。燕王可以用錢在大明買到足夠的武器,甚至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

  燕王本人,也是一個大將。這種情況下,還能失敗,才是咄咄怪事。

  如此一來,當初協助燕王進攻的那一個團禁軍,可是立下的大功,燕王自然有賞賜不說,朝廷也不會虧待的。

  畢竟,燕王賞賜了,朝廷不賞賜,將來外鎮的禁軍,就不聽朝廷的話了。這才是大問題的。

  當然了,受燕王賞賜的軍隊,會成建制撤回來,派其他軍隊過去。這也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不管怎么說,都刺激了大明軍隊的熱情。

  建功立業的熱情。

  更不要說,征南這一件事情,何夕在定國是會上答應過的。

  當然了,那時候的征南僅僅是從云南出發去打緬甸。其實這一戰從去年就已經開始了。何夕答應的事情,自然不會食言。

  不過,何夕限制了規模。

  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幾條。第一,就是后勤問題。云貴的道路,根本不能保證大軍通行。再加上火器部隊對后勤的需要,不是冷兵器時代可比的。

  何夕召集人馬計算過。

  維持前線一支軍隊長期處于戰斗狀態,是很難的。所以,前線僅僅動用了兩個團的禁軍,其他的都是當地的衛所軍隊。

  這才是最經濟的打法。

  第二,就是因為緬甸的地形與氣候,還有環境。何夕也覺得不應該發起大規模作戰。

  如果說,打緬甸,就好像是南北決戰一般,一場大會戰,就能平定的,何夕咬咬牙,跺跺腳,也就是下定決心了。

  也就是一把的事情。

  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的。緬甸地廣人稀,叢林密布。

  里面想要藏人,想要躲人,外來的軍隊,很難找到的。

  而且因為氣候的原因,北方大軍在這里久留,并不是一件好事。別的不說,單單說疫病,就足夠要人命了。

  更不要說,緬甸看似一個整體,但實際上四分五裂,各自為政。很難團結下來,甚至打不起大會戰。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也是最經濟的辦法,不是別的。就是打一場征服之戰。

  征服,服者,賦也。征服,就是打得的對方臣服,送上貢品就行了。

  這也是春秋時期,常見的戰斗方式。雙方不絕人之嗣,打敗了,只要臣服,給錢,或者其他的。戰勝一方,就會放過他們。

  這并不是他們迂腐,而是當時的經濟狀況決定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