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守村人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心情巨好因奏章
  “憨憨?”里長把門一關,如作賊辦壓低聲音。

  朱聞天遞過去兩份題本:“這個推廣鹽的先送上去,另一個看他們推廣與否,不推廣則不給,給了沒用。

  咱們現在收干菜,冬天這里若還賣盒飯就沒有菜了,我會種大棚,那個不適合當盒飯的菜來賣,太貴。

  現在南京收,別人可摘了菜陰干、曬干,陰干的多給錢,曬干的便宜,再看品相。

  再叫太子府的人幫忙回村子報信,其他二十一個村子咱也收干菜。”

  里長接過題本也不看,反而問:“朝廷怎么還沒把東西做完?得等多久?”

  朱聞天笑著看里長:“等吧!回去會有驚喜。”

  他早猜出來朱元璋的小心思,或許是太子的主意,把人留下,然后派人修三個牌坊。

  自己不能說破,給里長個驚喜,給他們一個面子。

  “那我去找人收菜了?”里長要走。

  “不,衙,告,利,民。嘿嘿嘿嘿!”朱聞天搖頭。

  “對對,找縣衙的人,讓他們出告示,這樣算是利民之功,好!”

  里長懂了,出門找朱太一說兩件事,其實屬于一件,都是收干菜。

  朱太一瞬間領悟,讓朱太二帶兩個護衛回下丘村報信,他前往上元縣衙門。

  劉知縣親自招待:“呃!現在叫朱太一啊?他們能收多少干菜?我怕百姓干菜制多了他們收夠了。”

  劉知縣高興時帶著擔憂,百姓夏天的菜吃不賣、賣不掉,也會有一些做成干的,卻不多。

  百姓要干別的活兒賺錢,整天做干菜根本賣不出去。

  眼下有人收,百姓可多得錢,卻怕百姓做好了,下丘村突然不要了,告示可是衙門發的。

  “他們……先照著兩千貫錢的來收,黃瓜、茄子、蘿卜、豇豆、香菜。陰干的比曬干的貴。

  按照新鮮蔬菜價格的三倍收干菜,陰干的多給三成,不夠干,或者老的菜做出來的,他們不要。”

  朱太一把價格定下來,一般一斤干的需要八到十斤新鮮的才能做成。

  收干菜不能按照十倍價格收,給三倍已經不錯了。

  劉知縣聽到兩千貫,徹底放心,價錢他更滿意,替百姓高興,果然良善之村、仁義之村。

  “想是秋后沒有新鮮菜,盒飯用干菜代替。”劉知縣猜出來下丘村的打算。

  “差不多,冬天有蘿卜和白菜,干蘿卜做咸菜好吃。”

  朱太一說著吧嗒下嘴兒,村子的干黃瓜和干蘿卜咸菜口感最好。

  下午劉知縣親自寫了一個告示,其他人抄,文吏和衙役去縣中的各處貼,順便為百姓講內容。

  “太好了,快回家摘菜制干菜,有人收,干的是新鮮的三倍,陰干的多加三成。”

  “哪里收?我家菜地的菜多,吃不完,不好賣。”

  “玄津橋旁邊的福華樓旁邊的四海雜貨鋪,現在賣盒飯了,便宜,他家盒飯好吃。”

  “給的錢太少了,八九斤能曬一斤,憑什么只給三倍?”

  “嫌少你別賣,你留著自己吃。”

  “我自己哪吃得完?我回去問問,奸商,錢全讓他們賺去了。”

  ……

  丹青店里不時有木頭板子送進來,還有老竹子,孩子們就在院子中學習,干活的聲音大也無所謂。

  十八個護衛和朱太三、朱太四安排東西擺放,另有新的竹子托盤、碗、盤子、筷子送到。

  宮里給調來五十個木匠,拆后面的六間房,起木頭的二層樓,不需要漂亮的飛檐,怎么快怎么來。

  里長把憨憨畫的圖紙給工匠們看,木頭板子上要切出裝玻璃的窗戶口,玻璃大棚只能這么造。

  無法像朱聞天那時的玻璃大棚大塊玻璃,玻璃一大,重量用木頭和竹子難以支撐。

  八分地造四個,每個占地不到二分,一百平方米左右,留過道。

  現在的一畝地大概在六百一十平左右,一分地為六十平。

  下丘村那邊大棚面積大,真正用來種東西賺錢的,店里的屬于做樣子,叫人觀賞,種得不會那么密。

  另有人在挖火道,像一個個弓字相連,上面鋪石板,冬天燒火升溫用。

  別人干活,房子在拆,下丘村的人再次來到福華樓居住。

  徐掌柜同樣的操作,給住院子的人免費、退一部分錢,挪旁邊去。

  他表示歡迎,新的菜試制成功,顧客一致好評,給五顆星。

  當然價錢也貴,別處沒有,想找可以去光祿寺,看光祿寺敢傳出來不?

  孩子們自己上手做晚飯,清淡為主,主食少。

  ……

  坤寧宮晚飯時候,太子夫妻又來了,朱太一下午的時候帶著里長的題本送到太子府。

  朱元璋到來時馬皇后早已看完,幫他換衣服:“下丘村送個正式的題本,要求把福建莆田的曬鹽法推廣到大明沿海,另有補充原曬鹽法之不足。”

  “看樣子他很看重,否則何必寫這樣的題本?”朱元璋換完衣服,拿起題本觀瞧。

  “哎呀!鹽能這么曬?灘曬法,之后就有很多鹽像白撿的一樣能吃。娘滴咧!”

  朱元璋忍不住說句臟話,他發現就是多用點地而已,然后源源不斷的鹽就出現了。

  至于說題本上講的人不穿防護好的靴子,腿長時間在鹵水中泡傷害大,他覺得可以忍受。

  呃……

  要不按照題本上寫的給鹽戶制作油靴?鹽多了,錢就多,做個油靴也是行的。

  一瞬間朱元璋又改變主意,別傷害百姓了,題本已給出辦法了。

  油靴用布做,幾層布制作好,泡桐油,一遍遍刷,就不透水了。

  鹽戶穿著它進到鹵池干活,出來再換其他鞋。

  “出來的時候,給朱宜長的?朱宜長手上還有什么?怎不一次給咱拿來?那是寫給咱的。”

  朱元璋突然想到個問題,高人在村子隊伍出來前,一定教了許多,包括這個題本。

  “爹,要照著做?”朱標問關鍵的事情。

  “得鹽的事情怎能不做?明天一早派人去福建莆田縣,劃一片地先做下看看。

  若成了,凡大明沿海之地,皆依此法施為,大明鹽產將翻十數倍,不,數十倍。

  這個叫納潮風車的東西也找人做,就是水車的道理,用它來把海水提上來。

  適合的地方就修,不適合的依舊用人來提鹵。今晚喝酒。”

  朱元璋發現自從下丘村的人來了南京,自己每天都有好心情。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