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五年狗縣令,震驚朱屠夫 > 第455章太子到戶部!一年十億稅收?
  朱元璋能拉下面子,讓朱標跟宋隱學習,就是為了提高朱標的能力,將來能帶領大明走向盛世。

  為了千秋家業,讓太子放下身段,向一個臣子學習這不丟人。

  可以說,這也是朱元璋近年來第一次向宋隱妥協。

  大明黨派林立,朱元璋很不放心朱標過于老實的性格。

  宋隱在他眼里一直都是奸詐狡猾,再加上是治理能手,主要是宋隱沒有野心。

  這點讓朱元璋非常放心,愿意讓朱標跟宋隱學習。

  朱元璋話都已經說到這份上,宋隱就是想拒絕,都沒有辦法。

  第二天,朱標處理完手頭公務后就去了戶部。

  事實上,宋隱還是大宗正院的宗人令時,朱標就想跟宋隱學習了。

  那時只是朱元璋一直強調他太子身份,并讓他時刻謹記自己身為太子的威嚴。

  現在朱元璋主動讓他去跟宋隱學習,他自然無比高興。

  當然,朱元璋的話,他也放在了心上。

  戶部官員看到朱標過來,連忙過來行禮問安。

  朱標點了點頭,算是跟眾人打過招呼。

  他看了一眼戶部人員構成,幾乎都是宋隱曾經的老部下,人人都能力出眾。

  朱標很樂意看到眾人齊心協力的工作的場面。

  “宋大人,到了嗎?”

  朱標掃了一眼,沒看到宋隱,于是詢問起來。

  朱標打小就有專門夫子教導,朱元璋一有時間也親自教導他,所以他從小就知道要尊師重道。

  “回太子殿下,宋大人或許要下午才能過來。”

  歐陽強連忙回答。

  太子平日里極少到六部走動,雖然眾大臣都知道朱標要跟宋隱學習的事情,卻沒想到他那么早就過來戶部尋找宋隱。

  聽聞宋隱不在,朱標并沒有生氣。

  古往今來,有些大臣都有一些奇怪嗜好,尤其宋隱的能力還如此之強,所以朱標也沒有在意。

  “那沒事,我可以先了解一下戶部情況。”

  “年前各州府報上來的稅收都統計完了嗎?”

  朱標習慣性地聊到了政務。

  每年年底都是各州府征收官稅時間,但是去年以來,各政府發展勢頭強勁,稅收龐大。

  戶部官員雖然加班加點,卻仍然有些行省拖到了今年才進行統計。

  尤其是福建行省和北平行省的稅務更是復雜。

  “回殿下,現今只剩下第三批的福建和北平這兩個行省的稅務,還未統計出來。”

  聽到歐陽強的回話,朱標點了點頭。

  他也知道,福建和北平這兩大行省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稅銀龐大,確實不容易統計。

  去年年底統計出第一批上報行省的稅務情況,稅收最少的行省也達到了一個多億。

  朱標很好奇,其他行省的稅務數額會有多少。

  “那統計出來第二批的情況如何?”

  “回殿下,第二批的四個行省,總計稅額差不多是三億九千萬兩。”

  這幾個行省借助全國大改造的便利,才開始發展起來,所以稅額不是很高。

  “我們大概粗略估算了一下,北平行省的稅額至少高達兩億兩千萬,而福建行省至少在兩億六千萬。”

  歐陽強給出的數字,直接讓朱標愣在當場。

  福建省和北平行省這兩個地方稅額,竟然高出其他行省如此之多!

  不知道全部統計完成后,大明國庫會充盈到什么程度?!

  朱標愣了好一會兒,才緩過神來。

  從宋隱橫空出世這十來年,大明國庫從幾百萬存銀,一年一個臺階,現在更是上升到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度。

  而且,這十年來,大明的發展,甚至超過之前擁有數百年底蘊的前朝。

  如此勢頭,令人難以置信。

  繼續下去,大明會繁榮到何種程度簡直不敢想象!

  朱標身為大明儲君,自然十分樂意看到這樣的效果。

  一時間,朱標對宋隱更加敬佩!

  如此治理能臣,簡直可以說無人與之比肩。

  朱標心想,自己若是能學到宋隱的一些本事,大明未來必定更加輝煌!

  雖然宋隱不在,朱標仍然留在戶部,認真地查看各州府稅收情況。

  他看到各州府發展勢頭非常好,大感欣慰。

  不知不覺中,一個上午過去了。

  中午休息時間,朱標也沒有離開,仍然在戶部里翻閱各州府稅收情況。

  宋隱直到下午才一臉愜意而又悠哉地過來。

  戶部現在各項工作都進入正軌,宋隱這個戶部尚書,日子是越來越舒服。

  之前戶部尚書整日忙碌的情況,在他身上是不可能出現的。

  看到宋隱身影,朱標連忙站了起來迎過去。

  “宋大人,您來啦!”

  朱標滿臉笑容對宋隱拱手,“在下朱標,前來拜師。”

  說完,朱標當即給宋隱行起了拜師禮。

  他身為太子,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卻十分講究禮節。

  看到朱標如此,宋隱點了點頭,拍了拍他的肩膀,“你隨我來。”

  宋隱將朱標帶到了戶部后院。

  這里是宋隱休息的地方,入眼即看到兩個并列擺放的躺椅。

  宋隱走了過去,直接躺在躺椅上。

  他對朱標招了招手,示意朱標也過來躺著。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