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晉末多少事 > 第十八章 潼關
    ♂nbsp;   從華陰向東行,其實用不了太久就能抵達潼關。

    不過這條聯系關中和山東的大路,因為多年年久失修,非常難行。

    沿途不斷見到有大車經過,大車左右一般都會有押送的兵卒,看著那一輛輛車上的糧袋,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從潼關等地轉運向長安的糧食。

    戰爭進行到現在這個地步,固守長安似乎已經變成了秦國最好也是唯一的選擇,因此諸如潼關等暫時不會有戰爭爆發的要沖之地,現在也顧不上了,糧食必須要盡快集中到長安以幫助長安堅壁清野。

    杜英對此也只能感慨,要是自己手里有三千人,保不齊真的能夠把外強中干的潼關直接拿下來。

    可惜沒有啊,而且拿下來潼關也沒有什么用,這天下數一數二的強關,到底不過只是一座城罷了。

    除了這些和官方調運糧食有關的車隊之外,路上幾乎見不到什么人。周圍的曠野上,荒草凄凄,不少屋舍村落應該都已經被廢棄,能夠看到或許曾經充滿人氣和生機的街道都已經被荒草覆蓋。

    隨著戰亂的逐漸延續,曾經應該是重要商貿通道的官道兩旁,已經變成最危險的地方,大軍開行,往往都會走大道,而路兩邊的民眾自然也就成了搜集物資最好的來源。所以現在就算是有人,也都是向南側山中躲得越遠越好。

    從長安南側的終南山一直到華山再到崤山,這一條秦嶺的余脈也不知道庇護了多少百姓。

    王猛打量著這些車隊,忍不住低聲說道:“民有菜色,需士卒鞭策方能前進,應當是四處抓捕來的流民。百姓饑寒交迫至此,民心難以歸秦啊。秦國想要坐穩關中,斷不可行如此飲鴆止渴之事。”

    “不飲鴆止渴,就先渴死了。”杜英感覺自己臉上都撲滿了灰塵,無可奈何的說道。

    老哥你也得看看現在是什么時候,桓溫都已經拿著刀架在秦國的脖子上了,秦國還有得選么?只是抓捕流民從軍擔任民夫已經很不錯了,保不齊之后是個人都得抓起來。

    也難怪桓溫率兵抵達灞上之后,百姓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秦國現在在治理民政上確實不怎么樣。

    不過大好的機會,最終還是讓桓溫自己放棄掉了。后來王猛幫助苻堅收拾起來這千瘡百孔的山河,關中的民政才算是穩定下來。

    王猛卻搖了搖頭,鄭重說道:“師弟,余當盡此生所學,安撫天下寒士。”

    杜英詫異的看著他。

    自己這位師兄,在山上的時候,總給人一種讀圣賢書讀瘋了的感覺,什么事都要講究一個有理有據,甚至此次下山要干什么、要怎么做,都得先拿出一個章程來好好掂量掂量,在杜英看來,這就是一個再標準不過的理科生,理性主導著他的思維。

    而此時的王猛······感覺中二病犯了?

    你這是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么?

    不過杜英不得不承認,之前的王猛,似乎的確和自己想象之中的不一樣。

    王猛,那是什么人物,后人稱贊的“前秦諸葛”啊。可以說正是王猛奠定了前秦未來一統整個北方的基礎。可是至少現在的王猛,杜英并沒有從他的身上看出來有任何“智定天下”的感覺。

    想到這里,杜英甚至想要仰天長嘆。

    老天爺,我一個人來到這個亂的一塌糊涂的時代就已經很倒霉了,為什么你給我一個能用的外掛,還得我自己去修正bug?我又不是程序員啊好不好,好好地一個王猛,還得自己去養成?我又不是養兒子!

    不過嘆息歸嘆息,殘酷的現實還是需要接受的。

    年輕人,誰能沒有一點經世濟民、安定天下的宏愿?

    杜英自己也有,但是他知道現在的自己距離走到那一步實在是太遙遠了,所以他根本就不想。

    他更傾向于先看看眼前這一步應該怎么走好。

    歷史上的王猛,思想發生蛻變,應該也是在見到桓溫之后。

    看來現在很有必要去見桓溫啊。

    “師弟在想什么?”王猛詫異的看著杜英。

    自家師弟為什么就好像沒有聽見自己剛才那句話一樣?

    杜英徑直說道:“沒什么,前面應該還有不遠就到潼關了吧。”

    “聽。”王猛說道。

    “聽什么?”

    “大河的咆哮。”王猛伸手指了指北方。

    順著他的手指看去,杜英看到了地平線上驟然出現的那條巨龍。

    大河已經出現在眼前。

    前方的道路再一次變得平坦,而就在這大河還有右側連綿的群山之間,一座城已經逐漸露出真容。

    潼關,原來近在眼前。

    路走著走著,就會發現目的地已經不遠。

    ——————————--

    “這是從豫州過來的難民吧?”杜英站在山坡上問道。

    之前已經有潼關的守軍過來查驗過他們兩個的腰牌,發現是來送信的郵差之后大喜過望,邀請他們兩個盡快入城,不過王猛說之前還沒有來過潼關,因此那幾個守軍好心指了一條路引他們走到潼關一側的山坡上,正好可以俯瞰整個關城。

    曾經關中的門戶應該是更往東的函谷關,函谷關開辟在險要的崤山函谷之中,是從關中前往中原的必由之路,后來隨著大河屢屢改道向北,原本伸入大河的崤山下逐漸形成開闊的河灘,因此曾經讓六國聯軍幾次叩關都不得入的函谷,一下子變成了無人問津的地方,而關中的門戶則越過弘農向西轉移到了潼關。

    潼關就坐落在秦嶺余脈和大河之間的河灘上,南側依靠山嶺,關里關外都有連綿起伏的山丘,此時杜英他們站立的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山丘多數都比較陡峭,不是那么好攀爬的,因此山丘下的潼關就成了唯一的選擇,而潼關北側尚且還有一座山丘,越過山丘就是大河,這座山丘并不算陡峭,但是足以屏障潼關關城。

    再加上大河這道天然屏障,潼關的易守難攻或許比不上曾經的函谷關,但是放眼天下,除了巴蜀之中的那些之外,也是數一數二的了。

    潼關以西,實際上就算豫州的地盤了。

    周成和姚襄此時正在豫州打的熱鬧,大量的難民從豫州向西進入關中也在情理之中。

    只不過這些已經進入關中或者還在前往關中路上的難民,并不知道的是,關中也正籠罩在戰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