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狼諜趙顯徽上官苑 > 第二百八十九章:中原猶記
    

    山南道位居天下之心,獨占龍脈秦嶺,太白山作為秦嶺主峰,更是整個山南道的中心之地。

    以往因為秦王府和全真教的存在,世人的目光多匯聚在終南山,導致這處本該更出名的大山很少被人提起。

    太白山高達千丈,阻隔了北方寒流的南下,造就了北方黃土高原,南方天府之都的奇景。

    以往因為太白山臨近邊境,又過于高聳入云,讓無數香客望而卻步。自兩隴丟失后,就更沒人敢跑來太白山了。

    登山之路上,本就香客寥寥,其中一位滿頭華發的老人就更加引人注目了。

    老人身邊還跟著三人,有與其長得很是相似的兩位中年男人,還有一位才及冠的年輕男子。

    太白山的香客只是比較全真派和正一教相對要少,卻也并非人跡罕至,沿途登山路上各處景點都設有茶棚和面攤。

    老人和兩個兒子以及外孫來到一處名叫老廟子的景點,進廟朝拜后,就在外面的茶棚歇腳,要了四碗茶水。

    山南道的百姓,大多淳樸,不像別處景觀,反復使用一壺茶葉。四碗茶水上桌,皆是棕褐色,看著就挺清涼解暑的。

    其實這時候清明才過,還沒到炎熱季節,太白山又是出了名的高聳入云,越往高處走,越感受不到熱氣,連登山的疲憊都被壓下,反而需要加厚幾層衣物。

    老人歇息的時候,就喜歡與兒孫們說一些年輕時候的所見所聞。

    “我年輕時候也曾負笈掛劍游學,聽多了先生的少不去江南,老不去邊塞,就想著去兩隴兩遼看看,途徑太白山一時興起,便登上山頂,結果差點沒把命交代在這。那時候顧不得斯文,直挺挺躺在地上,有位山上道士給我遞了碗鹽水,這才沒有出師未捷身先死。”

    老人說得口渴,喝了口茶水潤潤嗓子,又接著道:“事后下山才知,原來那位瞧著平平無奇的道士,竟是太白廟的掌教。何為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說的便是太白廟的道人們了。”

    “老頭我呢,半截身子已經入土,以后恐怕再沒機會來此了,所以就想著趁還能走幾步路,故地重游,順便也讓你們領略一下太白山真人們的風采。”

    老人在家中的地位顯然極高,三位晚輩頻頻點頭稱是,不敢反駁。

    鄰桌坐著一位同樣歇腳的香客,是個年輕人,模樣俊俏,典型的北人南相,一雙桃花眸最是能勾走女子心神。其腰間還配有一刀,仔細看去竟是把秦刀!

    年輕人并不喝茶,而是抱著個酒壺大口飲酒。

    老人曾被譽為酒仙,一生飲酒無數,只是稍微一聞就辨別出是山南道特有的七尹酒。

    早些年秦王府的趙文星曾作一詩《換七尹》,其中“杯嘗七尹酒,樹看十年花;欲知多暇日,樽酒漬澄霞”廣受天下文人好評。

    原本并不出名的七尹酒開始為世人所知。

    老人早些年曾嘗過此酒,入口燒喉穿肚腸,難以接受,哪怕是有酒仙之稱的老人,此后也很少再嘗試了。

    此行登山路險,老人的兒孫們無論如何都不同意攜帶酒壺。此刻聞到酒香,哪怕明知是七尹酒,仍就勾起了老人的饞蟲。

    “這位小兄弟,不知喝的可是七尹?”老人對鄰桌年輕人問道。

    佩秦刀的年輕人晃了晃酒壺,笑道:“還剩半壺酒,老先生若是想喝,便宜賣于你便是。”

    “小兄弟倒是個爽快人。”老人哈哈笑著,轉移視線看向兩個兒子。

    果不其然,大兒子已經怒目相視。

    “爹,我們接下來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不可飲酒。”名叫齊路青的長子勸慰道。

    另一位名叫齊奉舟的中年男子附和道:“爹,我們這趟來可是約法三章了的,您要是喝酒,我們轉頭就下山。”

    四人之中最為年輕的名叫齊佑林,因為輩分低,不敢和自家老爺子頂嘴,便冷聲道:“哪來的鄉野村夫,也真是膽子大,什么人的酒都敢賣。”

    老人當即微怒道:“佑林不得無禮。”

    老人轉頭對佩刀游俠歉意道:“年輕人不懂事,小兄弟莫怪。”

    年輕游俠微微一笑,“既然老先生不便飲酒,那晚輩便只能獨飲了。”

    半壺酒很快就喝完了,而那桌爺孫四人也差不多歇息夠,于是便一同登山。

    據了解,這位老人名叫齊榮國,曾在朝中做了幾年小官,致仕還鄉后,便想著有生之年來太白山,看看能不能再遇見當年那位真人。

    因為老人腳力孱弱,便揀選了最簡便的路線,由厚昣子到老縣城,都督門以及這老廟子。之后再去跑馬梁,大爺海,拔仙臺,南天門,鐵甲樹,最后返回到厚昣子。全程走下來,約莫需要四天。

    公然佩秦刀的年輕人,正是離開全真教的趙顯徽。

    前不久他在萬花峰消化呂道陽贈送的氣機時,感知到了太白山有兩道特別氣機,此行正是沖那兩人而來。

    一行人到跑馬梁時,天色已經不早,再走下去只怕就得摸黑前行。

    齊老先生一行四人打算就在此借宿,倒是趙顯徽沒有停留的打算,準備一鼓作氣往山頂而去。

    “齊老先生,感謝您當初為山南道二十萬秦軍說一聲好話,請受晚輩一拜。”離別之前,趙顯徽突然說了這么一句,然后對著老人恭敬作揖。

    誰知前一刻還相談甚歡的老人,突然怒而揮袖,轉身離去,讓一旁的兒孫三人一頭霧水。

    趙顯徽沒有因為老人的離去而作罷,足足彎腰半盞茶,這才直起身來。

    當年朝堂之上,柳炳文一家獨大,文武百官沒有一個敢為山南道秦軍出聲,相反許多所謂骨鯁忠臣為了能夠更快升官,不惜在朝堂上大肆彈劾,在文壇肆意詆毀。

    如此形勢之下,這位名叫齊國榮的老人就顯得尤為與眾不同。放著好好的戶部右侍郎不當,在朝堂公然為秦軍說好話,力薦開放山南道漕糧。

    結果自然可想而知,老人沒多久便丟了官,美其名曰“致仕還鄉”。

    趙顯徽不在乎朝堂上有多少人說秦軍的壞話,不在乎有多少骨鯁忠臣將秦王府作為升官發財的墊腳石,但只要有人還記得是秦軍為大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記得中原西大門,是二十萬秦軍鎮守著,就會覺得那些將士的死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