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明末之海上雄師 > 第一百八十七章 錢是男人的膽
  幾天后,從臺州方面傳來消息,一斤鯨魚肉在臺州賣到了三兩銀子一斤,那龍骨賣出了一兩黃金一斤的高價。

  不過這些,唐學志并不計較,這東海,就好比自家的魚塘,自家想什么時候殺魚吃,就看心情了.....

  不過自己期盼看到的東西終究沒有出現,那便是龍延香,這東西按照大明的市價,一兩龍延一兩金,好在這一次已經讓唐學志滿載而歸了。

  一萬四千兩銀子,這已經相當于魚鷹半年的收入了,眼下商貿才剛剛起步,漕運現在也才剛剛開始,正處于擴張時期,目前還沒有反哺總部的能力。

  商幫也才剛剛組建,現在還在往里面投錢,更別說提取利潤了。

  加上現在唐學志造槍造炮,大興土木,研發戰船,打下大陳山大那點銀子,早已經被他揮霍了大半,目前唯一不是特別缺的就是糧食。

  現在得了一萬多兩銀子,魚鷹賬目上的現銀又漲到了兩萬三千兩,如果算上唐學志大婚的那一萬兩左右的私房錢,應該在三萬多兩的樣子。

  不過這個錢暫時已經交給秋云保管了,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拿出來的,對于唐學志來說,魚鷹幫和這些兄弟,說白了,都是他的私產。

  老話說的好,衣是男人的臉,錢是男人的膽。

  手上有了銀子,唐學志的膽子也隨之大了起來,眼下槍坊和炮坊都剛剛組建,眼下魚鷹的精鐵都是從奸商手中購得,價格昂貴不說,品質也沒有保障,買回來還得自己加工去除雜質。

  李國助那邊早已經為自己開了綠燈,便讓張萬春帶著人去一趟倭國,找到李國助,無論是精鐵還是火藥,都必須打量購進。

  不過唐學志主要還是看中了倭國的硫磺,眼下不是后世,硫磺能夠在天然氣礦中提取,大明的硫磺主要從南洋、倭國購得。

  硫磺礦主要是在一些火山活躍地區,特別是一些活火山口,都有露天礦的存在。

  而硫磺又是制造火藥的重要原料。

  明面上,讓學志讓張萬春帶著人去買火藥,但是他們主要以華夏商幫的名義,接通倭國的貿易線,希望能直接從倭國人手中購得精鐵、硫磺。

  當然,是用糧食去換,自己控制著臺州兩個縣的糧食收購權,眼下也只是給范家打個下手,賺點手續費,每年不過萬兩銀子,雖然對于眼下來說,不至于讓大家餓肚子。

  但這種安逸日子肯定不會太長,唐學志太了解歷史走向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抓~住這種短暫的和平空間,將自己做大做強。

  此外,唐學志并不滿足于現在的這點人口,眼下魚鷹控制下的人口不過三千多人,全部安置在上大陳島,目前已經開發出了近五千畝土地,整個上大陳能夠開墾的地方,已經開墾完了。

  而下大陳作為魚鷹總堂,暫時不能讓外人涉足。

  不過,農業最終只能讓人填飽肚子,想賺大錢,還得靠工業。

  但是現在,魚鷹并沒有什么工業基礎,茶葉、瓷器、生絲這些東西,茶葉是沒有辦法去碰,畢竟和氣候有關,大陳島這點小地方,也不適合種植茶葉。

  但是瓷器和生絲卻可以試一試。

  “大當家,這生絲還好說,就是難在這瓷器,大明的瓷器雖然聞名于世,但是這技藝卻控制在官家手中。

  民窯做出來的東西,多是劣質品,而且想在咱們島上建瓷窯,那陶泥還得從陸上運過來,這成本可就高了。”

  陳公贊聽唐學志說要辦瓷窯和蠶桑時,對于蠶桑并沒有多大意見,但是對瓷窯卻持反對態度。

  “是呀,老大,這些東西如果都從陸上運過來,咱們的成本確實高,也很麻煩,倒不如開在陸上比較好。”馬三倒是贊同,只是說不如開在路上。

  唐學志卻笑了笑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是有一點,咱們的根基在海上,倒是這瓷窯技藝民不如官恐怕不屬實,早在永樂皇帝時,大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當時官窯產能不足。

  就曾今將官家的技藝傳入民間,雖說過了這么多年,懂得官窯技藝的應該大有人在,不過咱們先解決有無的問題再說,何況這瓷窯我還另有妙用,我的意思,讓雷大嘴那邊尋訪一下臺州附近。

  如果有經營不下去的瓷窯,先收購一套班子過來,將東西整起來再說,咱們大陳島什么都缺,唯獨這成片的樹林,可以暫時用來燒窯。

  這生絲的事情,你們戶房派些兄弟上去,在臺州、余杭地界上,只要會種桑養蠶的,愿意到島上來,給于發十兩一戶的安家費,另外你們還可以在那些農戶中動員一下。

  大陳島再開發出幾千畝桑田應該不難,產的生絲由商幫統一收購,這人數你們就自己看著定吧。”

  唐學志知道,這些東西雖說可以去上岸收購,但是終究沒有自己能生產實在,就像后世的米國,生產權已經落入了華夏手中,現在想通過貿易戰加稅逼那些企業回流本土,效果卻是微乎其微。

  唐學志要做的,并不是看中現在中的那幾斤生絲,產的那幾套瓷瓶,為的就是給以后鋪路,工業基礎,可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鋪墊成的。

  時間到了三月中旬,島上百花齊放,山野之間泛著勃勃生機。

  年前開墾的幾千畝土地,現在已經全部下了種子并已經長出了幼苗,幾乎所有勞動力都在地里勞作,雖然這些土地鹽分較高,但是這些樸實的勞動人民卻不辭辛勞,艱辛呵護每一株幼苗。

  戶房沒有閑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們便從臺州、余杭等地招來了五六十戶養蠶人家。

  這些人拖家帶口,風塵仆仆的來到島上,眉宇之間還是帶著些許憂愁,似乎對著陌生的環境有些擔憂,但是當他們發現竟然有幾千人已經在這里安下家來,這些人甚至已經有了土地,田間已經長成了幼苗。

  這似乎就是他們所期盼的,當這些人果真領到了十兩銀子時,頓時一家人都樂開了花,有些人甚至從未見過這多銀子,他們很快也有些些歸屬感。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