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蜀漢之莊稼漢 > 第0758章 兩面派
  人都是貪心的。

  特別是像孫權這樣,因為左右逢源而占到便宜之后的人。

  不占白不占。

  反正占了又不會死。

  萬一對方不跟自己計較呢?

  你說是不是?

  只是這一回,陳震面對東吳想要割河北三州之一的幽州的提議,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涼州、并州、幽州,此三者,皆苦寒之地,民難繁息,大漢盡屬之。”

  “函谷關以東,大河以南,關東之地,中原心腹,乃是天下最膏腴的地方,如今盡劃與吳國,尚不知足耶?”

  “吳主此舉,不啻捧金猶欲搶人之陶瓦,非是真心誓盟!”

  被陳震這一番話說下來,即便是如孫權者,臉上亦是有些發熱。

  只是吳國以舟船見長,能方便聯系到遼東,孫權自然不可能輕易放棄幽州。

  “兩國誓盟,所為者,乃是滅曹魏。如今曹魏未滅,卻先爭那尚未到手的地州之地,漢使難道覺得這也是誓盟之道嗎?”

  丞相顧雍知孫權之意,開口問道。

  陳震搖頭,“大漢誓滅曹賊,故我這才定要相爭一番。此時若不說好,到時漢軍向東,吳軍向北。”

  “兩國相遇中原,起了爭執,那如何是好?且既是平分天下,那就應當公平公正,不能以尚未到手之言來搪塞。”

  他意有所指地看了一孫權,“昔日漢吳聯手大敗曹操于赤壁,陛下可還記得乎?”

  別說是孫權,就連旁邊坐著的陸遜眼皮亦是一跳。

  因為荊州之事,他還是主謀之一呢。

  平時吳國自己內部怎么吹都沒事,但在蜀國面前吹,不但有風險,而且還得有厚如城墻的臉皮才行。

  畢竟背盟這個事情,對于現在來說,實在是一個敏感話題。

  孫權聽了陳震的話,臉上甚是不悅:

  所以說來說去,你們漢人就是不相信我們,對吧?

  既然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陸遜也不得不開口,“誓盟之事,確實是需要誠意。”

  “然幽州之旁,乃是遼東。遼東公孫淵,與我吳國素有往來。”

  “若是能得遼東公孫淵相助,我吳國取幽州豈不是比漢國容易得多?”

  陳震一聽,微微皺了一下眉頭,這個消息他還真不知道。

  “方才陳衛尉也說了,漢誓要滅魏,我吳國又豈沒有討賊之心?故這幽州,我吳國取之,亦無不可。”

  陳震知道陸遜不會騙他,卻是不愿意輕易松口:“然這般的話,我大漢則要白失一州之地,于情于理皆是不合。”

  坐上主位上的孫權終于開了口:“那就拿兗州換幽州如何?”

  “陳衛尉請看,”孫權指著天下十三州的輿圖,“這兗州雖是在大河南邊,但它緊依冀州,聯系頗是方便。”

  “且中原關東富庶,這兗州可比幽州這等苦寒之地好多了。拿它來換,漢國不但沒虧,反而還占了便宜呢。”

  反正這兗州地處魏國腹地中心,與吳國隔了徐州和豫州,真想要取,那可就太難了。

  不像幽州,若是得了公孫淵的支持,則吳國可以浮海直達那里。

  陳震又豈能不知孫權心里的想法,只是對于大漢來說,幽州與兗州,都是一樣的遙遠。

  一個在冀州之北,一個在冀州之南。

  以后若是大漢真能兵臨冀州,無論取哪個,都無所謂。

  所以他略一思索之下,便應承了下來。

  漢吳兩國設高壇,公開誓盟,并力對付曹魏的消息傳到北方,讓才把堪堪把國內局勢穩定下來的曹睿大為光火。

  但這還不是最壞的消息。

  畢竟蜀吳二虜早就有聯手。

  更壞的消息是,聽說從漢中與隴右那邊傳出來的消息,蜀人在幾個月前曾出兵涼州。

  有人說涼州因為兵力不足,大蜀人大軍的進犯,不得不舉眾而降。

  也有人說是涼州官吏,主動引蜀軍進入涼州。

  更有人說,是涼州羌胡叛亂,所以讓蜀人得了機會……

  什么樣的消息都有,眾說紛紜。

  只是涼州與關中消息斷絕,兩地之間官府的正式消息,要走安定北邊的大漠,好幾個月才能往來一次。

  更多的是通過隴右與關中的商隊往來打探消息。

  蜀地所產的蜀錦,在中原乃是難得的奢華之色。

  就連曹睿自己,都喜歡不已。

  而毛料,則更是軍中冬日里必需之物。

  所以雙方雖然劍拔弩張,但商隊往來卻是越發頻繁。

  當然,這些商隊里,也少不了夾雜雙方的細作。

  只是不管從哪個商隊里傳過來的消息,不管內容是什么,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蜀人進軍涼州,涼州局勢大是不利。

  孫權稱帝,與蜀人誓盟,涼州極有可能已經失去,林林總總,雖然早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仍是讓曹睿心煩意亂。

  他登帝位才第三個年頭,他便把掌有實權的三位輔政大臣調出洛陽,僅留了一位未掌軍權的陳群。

  借此迅速降低輔政大臣對朝中的影響力,以便獨掌權利。

  這等手段,也算得上是深諳制衡之道,懂得帝王心術。

  若是沒有蜀吳兩虜的事情,接下來他所要做的,就是學武皇帝,越過九品中正制,發出求賢令,以削弱世家對朝廷的控制。

  只是天不遂人愿。

  去年西邊和南邊的兩場大敗,反而逼得他不得對世家繼續妥協,以求得曹魏政權的安穩。

  今年才剛剛安定一些,他還沒來得及松口氣,又連接傳來壞消息,氣得他在西堂連砸了好幾個茶杯。

  地面上鋪著的名貴羊毛地毯被茶水濺濕了,有些不成樣子。

  曹睿不得不來到東堂,召見朝中重臣議事。

  “大魏,天下之正;蜀虜,竊據西陲;吳寇,隔江南蠻。吾為天子,居天下之中,反遭鼠輩連接欺辱。”

  “想當年,武皇帝以弱兵而平天下,文皇帝屢壓江邊,孫權俯首。吾若不斬蜀吳鼠輩之頭,何以有顏面入宗廟祭祀?”

  曹睿怒氣未平,對著底下的眾臣說道。

  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是廷尉高柔。

  “二虜狡猾,潛有窺視中原之意,謀動干戈,不愿束手,以偏遠之地,窮兵擴武,民不堪苦。”

  “大魏居中原之地,宜畜養將士,繕治甲兵,以逸待之。陛下執掌國政,與其急于動武,不若休建宮院,與民生息。”

  “只待兩虜有變,再以精兵擊之,則事半功倍。”

  曹丕篡漢稱帝后,在洛陽大興土木,一改兩漢以來的兩宮并立,形成以太極殿為中心的皇宮格局。

  只是因為時間尚短,再加上戰事未平,宮殿一直未能完成。

  曹睿在登帝位后,欲把高帝、太帝、武帝、文帝四位神主從鄴城遷到洛陽。

  故開始興修皇家宗廟。

  同時借此機會,想要把太極殿再多擴建幾間宮殿。

  高柔所說的,便是此事。

  曹睿本就怒氣難消,聽到高柔不但不支持自己,反而勸諫自己停止征發民夫。

  他當下就是厲聲道:“宗廟之事,國之大事,高廷尉,汝過矣!”

  高柔寸步不讓:“陛下,臣說的是興修宮殿之事。”

  曹睿怒氣再也忍不住地涌上腦門:

  “昔日文皇帝征吳,皇太后守后方行宮,遇降大雨,水淹行宮。”

  “皇太后以尊貴之軀,為了士吏百姓之心,不得不安身于水澤之中。”

  “如今宮院,多有漏雨,若是再遇先前之事,難道高廷尉又想讓太皇太后與皇太后再安身水澤之中嗎?”

  “果欲陷朕于不孝之地,為天下所棄耶?”

  高柔連忙伏地:“臣不敢。”

  “不敢還不退下?”

  曹睿斥道。

  中領軍楊暨起身,站出來躬身道:“陛下,蜀吳二國剛剛誓盟,正是士氣鋒銳之時。臣以為,陛下不若先忍一時,以待時機。”

  “且吳有大江之險,蜀有山關之隘,陛下若是舉兵向南,則蜀國自西而來;陛下若是舉兵向西,則吳國舉兵向北。”

  “無論先伐哪邊,一旦兵事興起,則不能驟止,只會給另一邊可趁之機。”

  中領軍統領禁軍,位高權重,乃是皇家親信方可任之。

  楊暨身為將領,在軍事的的話語權方面,與高柔自是不同。

  曹睿亦不得不重視他的話。

  “而且去年洛陽禁軍在隴右一戰中,多有戰損,如今尚未恢復元氣。”

  “禁軍者,國之精銳,護國之本也。若是損傷太過,如何震攝四方掌軍之將?”

  曹睿語塞。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如今陛下面有慍色,心志被怒氣所塞,輕言戰事,非明主所為也。”

  楊暨據理力爭,絲毫不給曹睿面子。

  曹睿怒氣愈盛:“將士既披堅執銳,自當平滅頑寇,何以能因懼損傷而偃兵息武?”

  楊暨又問道:“蜀吳二國,或有山險,或有水隔,不知陛下欲先伐何國?”

  曹睿答道:

  “吳國有大江阻隔,先有武皇帝自赤壁退兵,后有文皇帝數次欲伐而不得渡江。”

  “吳國所恃者,不過是舟船之利,水戰可,陸戰不能,故守有余,而進不足。”

  “但蜀國不同,諸葛匹夫陰毒,趁我魏國不備,奪我隴右,斷絕涼州,窺視關中,此不可不防也。”

  “加之我大魏精騎冠絕天下,與蜀國戰于陸上,正是長處,故先伐蜀國。”

  楊暨大聲反駁道:

  “武皇帝始征張魯,以十萬之眾,身親臨履,指授方略,猶先收民間麥豆以為軍糧。”

  “張衛(張魯之弟)不過一庸人,領軍守于險關,武皇帝雖有精兵虎將,軍勢不能施。”

  “對兵三日,欲抽軍還,望張魯軍而嘆曰:作軍三十年,一朝持與人,如何!”

  “幸好天祚大魏,張魯之守自行崩壞,因以定之。兼之漢中之戰,武皇帝半年整軍,入漢中不過二月,便領軍而退。”

  “此戰過后,武皇帝曾言漢中實為天獄,可見入蜀之難,不知陛下比之武皇帝如何,敢輕言伐蜀?”

  曹睿辯解道:“武皇帝不能者,吾豈敢說能?但將士請戰,以為不進軍取之,則二虜無以自滅。”

  “故我欲讓將士一試究竟,以窺賊人破綻,若是不能,天時未至,仿周武王會師盟津,再行返回,不亦可乎?”

  ……

  在這一場議事中,群臣多是勸諫曹睿以安民生息為要,不可輕動刀兵。

  曹睿雖知道群臣所說的話頗有道理,但身為君主,他已經感覺到了一種緊迫感。

  去年的兩場大敗,再加上大司馬曹休的病亡,他為了國內局勢的穩定,不得不對世家妥協。

  若是再這么下去,那么曹家皇權,只會再一步被世家裹脅,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為了樹立權威,同時也為了減輕隴右對關中的壓力,他都不得不再打一仗,而且還必須是勝仗。

  曹睿注意到,群臣中唯一沒有站出來說話的,唯有劉曄一人。

  在重臣皆是反對的情況下,曹睿不得不暫時取消了這個朝議。

  待眾臣皆退去,曹睿讓人把劉曄召到書房。

  “方才所議,吾觀眾人皆不同意伐蜀,唯有劉公不發一言,不知能否可知劉公心中所思?”

  曹睿問道。

  劉曄看看左右。

  曹睿盡屏退之。

  劉曄這才說道:“臣以為,可伐。”

  曹睿一聽,大喜過望:“朝中群臣,皆書生耳,安知兵事?唯有劉公有膽智,言有有形,甚合吾意,請試言之。”

  劉曄說道:“關中金城湯池,蜀地肥沃,秦因之而統一六國;漢高祖據之而有漢四百余年。”

  “如今蜀虜盡有蜀地,又竊占隴右,以窺關中。無隴何以守關中?關中若有失,則蜀人其勢成矣!”

  “故隴右不可不取,蜀不可不伐。”

  曹睿連連點頭:“此言大善是也!”

  曹睿留劉曄談了許久,這才把他放出宮。

  哪知劉曄剛回到府上,門房就報:“中領軍來訪。”

  楊暨很是看重劉曄,與之私交甚好,經常來劉曄府上。

  看到劉曄終于從宮中回來,便開口問道:“子揚當真是讓我好等。”

  劉曄臉上堆起笑容,親熱地說道:“勞休先久等,是我的過錯。”

  楊暨臉上帶著些許焦慮:“今日朝議,眾人皆勸陛下不可輕易伐蜀,唯有子揚默然不言。”

  “我此次來,就是想問問子揚心中之意:究竟是贊同伐蜀,還是不贊同?”

  劉曄正色道:“今日朝議,群臣皆曰不可伐,盡言伐蜀之害,吾又豈會不知?”

  “尤其是休先,以武皇帝之言以勸陛下,實乃正理,故蜀地萬萬不可伐也!”

  楊暨松了一口氣,笑著看向劉曄:

  “朝議過后,陛下獨留子揚,可見陛下對子揚的看重。”

  “想來能勸陛下熄了輕動刀兵之意的,非子揚莫屬。”

  “既然子揚說不可伐,那定然是勸過陛下了?”

  劉曄點頭:“那是自然。”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