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 第319章 推翻重來
    在一番慘烈的交戰之后,李鴻運再度回到原點。

    形勢在最后關頭發生了大逆轉,他的第一次嘗試就在自以為希望很大的情況下失敗了。

    “可惡,問題到底是出在了哪個環節……”

    李鴻運開始復盤自己的第一次嘗試。

    前邊跟著秦王打天下的環節,他覺得沒什么太大的問題。

    畢竟在這個過程中,他建立了軍功和威望,也收復了劉黑闥等河北將領,培養了自己的勢力。

    如果玄武門之變按照原定的歷史發展,那么他和太子憑借著兵力優勢A上去,多半已經贏了。

    秦王莫名其妙地站在皇帝一邊,反而讓他們變成了謀反,于是局勢才兩級反轉,讓李鴻運的所有準備全都功虧一簣。

    “是我對史料的細節了解不夠充分?

    “還是說,秦王提前看了劇本?”

    李鴻運仔細想了想,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

    之前他對玄武門之變的完成度只有74%,并不能說自己完美掌握了其中的所有細節。

    雖說他打出來的玄武門之變和歷史上的結局基本一致,可隱患終究還是有的。或許某個已知條件發生變化以后,秦王的對策也會發生變化,那么整個事態的走向就會完全不同了。

    “是因為秦王已經提前在太子府和齊王府安插了臥底,掌握了我們的動向?

    “所以,原本打算發動政變、先囚禁梁高祖再干掉太子的他臨時改變了策略,反而利用我們要攻打玄武門的契機,提前向梁高祖告密,并聯合禁軍在宮中埋伏……”

    李鴻運想來想去,這是概率最高的一種可能性。

    在真正的歷史中,太子府和齊王府基本上是四面漏風的狀態,太子和齊王密謀要害死秦王,秦王卻總是能先一步得到消息。

    到了玄武門之變的當天,秦王已經動員那么多人完成了密謀,而太子和齊王卻還被完全蒙在鼓里,一無所知。

    由此足以見得,雙方在情報方面的差距有多大。

    “所以,我得想辦法揪出內鬼?

    “但內鬼不是那么容易揪出來的……”

    秦王到底在太子和齊王府安插了多少內鬼,史料上根本沒有記載。

    而李鴻運想要憑借自己的力量把這些人找出來,也基本上不可能。

    有個笨辦法是回到上一個階段,以上帝視角再死磕幾遍玄武門之變,盯住秦王府和太子府的每一個人,找出所有的臥底,然后再回來,把這些臥底全都清理出去。

    但這個方法顯然不可行。

    第一,秦王府和太子府的人實在太多了,太子光是私兵就有三千人,再加上太子府還有一整套官員的班子,這人數更是會來到一個十分夸張的地步。

    即便將范圍縮小到太子府的核心人員,數量也依舊龐大,想要一個個從頭到尾盯一遍,效率太低,時間上根本不允許。

    第二,雙方的差距不在于某一個內奸,而是全方位的情報能力差距。

    即便李鴻運拔掉了一批在太子府的臥底,秦王也依舊有能力繼續發展更多的臥底。

    甚至李鴻運在拔第一臥底的時候,秦王可能就已經察覺,并改變了對策,換了一批人來策反。

    到時候他再想去前一個階段抄答案,也根本抄不到了。

    所以,李鴻運分析一番之后發現,按照自己目前的辦法,這個問題基本上是無解的。

    因為想要在玄武門之變中贏過秦王,就必須建立比他更加強大的情報網絡系統,要瞞住秦王,并且還要時刻掌握秦王的最新動向。

    不僅如此,李鴻運還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了一個新的問題。

    那就是,這一關的具體通關標準到底是什么?

    游戲目標寫的是:“扮演齊王,贏得玄武門之變。”

    (本章未完!)

    第319章推翻重來

    但怎么才算“贏得”呢?

    是干掉秦王算贏?或者幫助秦王也算贏?又或者是把太子、秦王、梁高祖一起干掉,才算贏?

    以李鴻運對這個游戲的理解,恐怕沒說就默認是最高難度了。

    因此,很有可能即便他幫助太子干掉了秦王,卻沒有干掉太子,也一樣無法達成目標。

    于是,在第二次嘗試中,李鴻運決定先驗證一下這個問題。

    他整體上還是沿襲了第一次嘗試的思路,先守住晉陽城,然后跟著秦王一起打天下,最后收降河北之地的勢力為自己所用。

    而在最后的玄武門之變階段,他表面上堅定地和太子站在一起,實際上背地里卻無條件地幫助秦王。

    這樣一來,游戲難度果然驟降。

    有了齊王這個終極大內鬼,太子完全沒有了任何還手之力,玄武門之變自然也毫無懸念地結束了。

    但在完成了這一切之后,李鴻運的視野中卻并未出現通關提示。

    這意味著,幫助秦王贏得玄武門之變,并不算完成目標!

    因為是秦王贏了,不是你齊王贏了,你只不過是秦王的附庸而已。

    得到這個結果之后,李鴻運默默地嘆了口氣。

    果然,這破游戲的尿性一貫如此,他的猜測是正確的!

    如此說來,其實第一階段的時候即便他幫助太子干掉了秦王,也不算通關,因為那是太子的勝利,而不是齊王的勝利。

    游戲還在繼續進行中。

    即便李鴻運幫助太子干掉了秦王,或者幫助秦王干掉了太子,接下來他還得繼續干掉太子和秦王,才算成功。

    這就難辦了。

    在幫助秦王贏得玄武門之變后,再干掉秦王?

    這難度直接高得突破天際了,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幫秦王。

    所以,在完成玄武門之變的第一時間,在秦王和功臣們因為大功告成而歡喜的同時,在玄武門之變中發揮頭功作用的齊王默默地抽出佩劍自刎。

    “四弟!四弟!”

    秦王大驚失色,他沖上去抱住齊王的尸體,卻發現脖頸處的大動脈血如泉涌,人已經徹底失去了生機。

    秦王痛哭不已。

    他顯然想破頭也不會明白,為什么兩兄弟一起共患難,到了該享福的時候,齊王卻想不開自刎了……

    ……

    再度回到最初的,李鴻運完全推翻了之前的辦法,并決定從根本上改變策略。

    “已經搞清楚了,“贏得玄武門之變”的意思是,要成為這場政變的最后勝利者。

    “依附于太子或者依附于秦王都不算贏,得扮演齊王,干掉所有人并成功大權獨攬。

    “這難度又拔高了……”

    李鴻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獨立于太子、秦王之外,成為第***并坐收漁利的辦法。

    但在簡單的幾次嘗試之后,卻發現這根本行不通。

    《暗沙》在這方面還挺人性化的,之前扮演過的內容,如果不需要改變的話,可以直接跳轉關鍵節點。所以李鴻運嘗試了幾次,都是直接從玄武門之變開始的,倒是也沒浪費太多的時間。

    這種辦法之所以行不通,原因很簡單:兩不相幫意味著會被兩邊同時提防,而作為實力最弱小的齊王,自然會被第一個干掉。

    也就是老大和老二打起來,把老三給打死了。

    歷史上三分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很少出現,正是因為弱小的第三方其實很難抓到什么太好的戰略窗口期發展自己的勢力。

    在剛剛露出苗頭、有希望成為第三強的時候,另外兩強已經察覺到了這個問題,并立刻停止爭斗把第三方給掐死了,不會傻到讓他坐收漁翁之利。

    當然,“***掉”也并不意味著齊王會被肉體消滅,只是在太子和(本章未完!)

    第319章推翻重來

    秦王的聯手打壓之下,他的勢力被削減到一個無法對兩人構成威脅的程度。

    而后,太子和秦王繼續斗。

    結果毫無疑問還是秦王勝利。

    于是李鴻運非常絕望地發現,三種可能性他全都嘗試了一遍,卻都贏不了。

    幫太子,在梁高祖的平衡下,秦王還是能靠著碾壓的情報優勢翻盤;

    幫秦王,秦王直接無敵了,接下來更難扳倒秦王;

    兩不相幫,被聯和打壓,還是秦王贏,還是沒法扳倒秦王。

    所以,思來想去,李鴻運得出一個結論。

    他原本的那種玩法,其實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玄武門之變的格局。秦王仍舊是穩操勝券,他和太子表面勢力強大,實則外強中干,一碰就碎。

 &n nbsp;   而這一切的根源在于,在打天下的過程中,還是以秦王為主的。

    李鴻運扮演的齊王雖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歸根結底還是以副手身份跟在秦王身邊。

    那么,手下的人才,或者天下的人心向背,自然就仍在秦王一方。

    他扮演的齊王,還是一輩子都活在秦王的陰影之下。

    “所以,想要贏得玄武門之變,最根本的辦法是要取代秦王,成為梁朝的真正開創者?”

    李鴻運感到頭大如斗,這難度,一下子又提升了好幾個臺階。

    但全面分析下來,這也只能是唯一的辦法了。

    想到這里,李鴻運決定從頭開始。

    他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年齡。

    齊王比秦王整整小四歲。

    所以,當齊王在晉陽獲得第一次立戰功的機會時,秦王已經二十歲了。

    秦王是十八歲開始領兵打仗,此時已經整整打了兩年,打出了包括但不限于“雁門救駕”、“萬軍叢中救出梁高祖”、“謀劃晉陽起兵”、“大破宋老生”、“淺水原之戰大破薛仁杲”等諸多名場面。

    緊接著就是平劉武周、討伐王世充、虎牢關一戰擒雙王。

    前面那些行動時,齊王的年齡還太小,只是留在晉陽,沒機會建功立業。

    而后面的這些行動,齊王雖然可以隨軍,但秦王已經建立起了極大的功勛,而且都是決定國運的傾國之戰,梁高祖沒道理分兵。

    所以,由于年齡問題,齊王注定要永遠活在秦王的陰影之下,根本沒有出頭之日。

    如果玩家扮演的是太子,那李鴻運還能掙扎一下。

    可以在最初就主動要求領兵打仗,多拿幾個提升戰力和兵法的天賦技能,把這些軍功搶過來。

    但換成了齊王,一個年齡問題就夠讓李鴻運頭疼的了。

    不過李鴻運也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他仔細研究一番之后,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這個突破口就是淺水原之戰。

    秦王是古往今來最會打仗的皇帝,他的一生從十八歲起兵一直到晚年親征高句麗,從無敗績。

    不過有很多人說,淺水原之戰是秦王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敗績。

    這個說法不正確,但對于李鴻運而言,卻隱藏著一個機會。

    淺水原之戰的史料記載十分清晰,分為前后兩場大戰。

    第一次的時候,薛舉來進攻,秦王帶兵對峙,加深壕溝、加高壁壘,不和薛舉交鋒。但此時秦王正好得了瘧疾生病,于是把軍事委托給劉文靜、殷開山,并再三叮囑:薛舉孤軍深入、糧草不多、士卒疲憊,所以肯定要速戰。你們只需要堅守壁壘,等我病好之后就能打敗他。

    結果殷開山慫恿劉文靜出戰,認為對方聽說秦王生病肯定會輕視梁軍,正好打一仗來威懾敵人。

    結果試試就逝世,被薛舉繞后襲擊,士卒死亡十之五六,幾名大將也被俘。陣亡的士兵首級還被筑成京觀,可以說是一場慘敗。

    但緊接著,梁高祖再(本章未完!)

    第319章推翻重來

    度給秦王補充援兵卷土重來,這次秦王病愈后領兵,同樣是堅守不出,一直相持六十多天等對方糧食吃完后發起猛攻,徹底平定隴西。

    很多人強行把這場敗仗安在秦王的頭上,無非還是老一套的說辭:秦王生病是托詞,是改史的結果,他就是打輸了,然后讓劉文靜背鍋。

    但實則這種說法沒有任何道理。

    首先,劉文靜并不是什么可以隨便拿來頂罪的小人物,他是晉陽起兵的四元謀之一,有“恕二死”的特權,是當時梁朝最重要的宰相。

    而且,他也展現出了一定的軍事能力,取代秦王接過指揮權是很合理的。

    被薛舉擊敗后,劉文靜被免職下獄,而秦王卻能夠再次領兵去對抗薛舉、薛仁杲父子,足以看出劉文靜并不是頂罪,他就是這場失敗的主要責任人。

    其次,薛舉談不上什么特別強大的名將,他的戰斗力確實不弱,但除了第一次潛水原之戰的大勝以外,沒有什么特別用兵如神的記錄。

    最后,淺水原之戰的這次失敗,根源在于梁軍的貿然出擊,而這其實完全不符合秦王一貫以來的作戰風格。

    秦王打每一仗的基本模式都差不多,都是堅守不出、襲擾糧道、挫敵銳氣、窮追猛打。

    在潛水原之前和之后,秦王都是這么干的,唯獨第一次淺水原之戰貿然出擊,這完全說不通。

    所以,史料記載是沒問題的,當時秦王就是因為生了瘧疾所以將領兵之權暫時交了出去,但殷開山和劉文靜兩個人瞎搞,這才導致一場慘敗。

    那么對于李鴻運而言,為什么淺水原之戰是他扮演齊王的唯一突破口呢?

    因為在此之前,他扮演的齊王年紀太小,很難參與到戰爭中去;在此之后,秦王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整個梁朝最能打的人,再想動搖他的地位已經基本上不可能。

    唯獨在淺水原之戰的過程中,趁著秦王生病,打出讓梁高祖震驚的勝跡,而后才有希望獨立于秦王領兵,甚至取而代之。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在晉陽的他,怎么才能去淺水原呢?

    直接扔下晉陽跑過去?那肯定不行。

    那屬于擅離職守,而且到了晉陽那邊他也不可能從劉文靜手里搶過兵權,哪怕梁高祖再怎么寵愛他,也不可能把軍國大事交給一個才十五六歲、從沒打過仗的小兒子。

    所以,想要抓住這個機會,趁著秦王生病打贏這一仗,就得提前建立一些功勛,讓所有人都認為齊王有資格替代秦王。

    那么,他就得把這個時間節點繼續提前,在“晉陽起兵”和“平定宋老生”這兩個環節,取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對于一個當時只有十四五歲的中二少年來說,確實是相當扯淡了。

    但李鴻運也并未放棄,因為這是他能想到的唯一解法。

    說干就干。

    李鴻運再度開始試煉,而在看到齊王的第一時間,他的腦海中閃過了將時間線向前推移的想法。

    果然,整個試煉幻境開始變化起來,真的不斷倒退,回到了梁高祖在晉陽起兵時的狀態。

    而齊王的年齡自然也進一步退化,變成了一個只有十四五歲的少年。

    這么小的年紀,做很多事情都會很麻煩。

    行軍打仗不太可能,他的身體素質差得太遠,上戰場拼殺是在送,指揮的話也沒人聽他的。

    唯一的出路,就是出謀劃策。

    但出謀劃策也很有可能被人忽視,認為孩童戲言,甚至有可能聽都不會聽。

    而李鴻運想到的辦法,相當的簡單粗暴高效:抄!

    他要抄史料中梁高祖和秦王的辦法,先他們一步提出各項建議。

    如此一來,梁高祖和秦王就會發現這位十四五歲的少年見識過人,而且最重要的是,每次都跟他們想到一塊去了。

    (本章未完!)

    第319章推翻重來

    到時候李鴻運在稍微拍一拍這兩人的馬屁,久而久之,他的意見就會被重視,這將為他之后采取的一系列行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于晉陽起兵,史料的記載有矛盾。

    一部分史料將起兵的主要人物記載為梁高祖,認為梁高祖早就有造反的想法,并按部就班地實施了;而另一部分史料則記載為秦王,認為梁高祖猶豫不決,是秦王再三苦勸,梁高祖才最終下定決心。

    具體情況也很難說得清了,但對李鴻運而言,問題也不大。

    這兩種說法很可能并不矛盾。

    首先能夠確定一點,梁高祖本身必然是有起兵想法的。前朝已經風雨飄搖、動亂四起,他又不傻,沒必要繼續抱著前朝忠臣的牌坊給前朝殉葬。

    自己起兵做皇帝不香嗎?

    但他當時是最高領導者,起兵謀反這么大的事情,肯定是要權衡各方面的情況之后才能作出決定,以穩妥為上。

    所以在外人看來,或許就會表現為猶豫不決。

    而秦王作為一個剛剛十八歲、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心氣很高,結交豪杰培養勢力的行為是毋庸置疑的。他苦勸梁高祖起兵,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李鴻運認為,此事還是梁高祖作為主導,并最終拍板決定。但由于他不太確定自己的號召力和實力,也不太確定當時的前景,而且由于身居高位所以能比秦王看到更多不利因素,所以過程中表現出猶豫和遲疑。

    而秦王在晉陽起兵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是不容置疑的。

    于是,李鴻運苦思冥想一番之后,還是決定先把突破口放在秦王身上。

    第一步,就是在秦王勸梁高祖起兵的這個過程中出謀劃策,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319章推翻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