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修仙:我能在諸天輪回 > 253、凡俗執政,宛如博戲
  雖說天家無私事,家事即國事,但涉及到孝章皇后遷墳一事,更偏皇族私事一些,李太后即使是***,也不好處置,得由徐氏皇族表率意見······。

  李太后是代孝昌帝執政,權力來源于孝昌帝,她不像徐氏帝王,在皇族中有說一不二的地位。

  于國事上。

  徐氏皇族會讓李太后一些。

  畢竟李太后也是皇族的代言人,代表一部分徐氏皇族的利益。

  然而在皇族內事上,李太后的地位,就不見得有多么尊崇了。

  朝廷一些親王亦是實權派!「道長所言有理。

  「這件事上,哀家確實不好處理,得由皇族商議后,再行決定······」

  李太后仔細揣摩了一下徐行所說的話,覺得這話極為在理,眸中流出贊嘆之色。

  她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放下手中香茗,繼續說道:「哀家是徐氏媳婦,若為國如此,恐怕日后······就做不成徐家媳婦了······」

  為國遷墳,雖能鎮壓國運,為國續命,但今后她勢必會遭到徐氏皇族詬病,到時候皇族發難,恐怕她會家國兩失······。

  而為家,初期她可能家國兩得,徐氏皇族贊揚她「識大體」,尊崇孝道。

  然而一旦國勢繼續傾垂,她這個「守舊」的太后,可不見得會再得人心了。

  那時,傳自景嘉帝和她這一脈的帝王嫡系命運將會如何,她不敢想象。

  不論怎么去選。

  對她這個李太后而言,都是一場政治危機。

  所以,將選擇權交到徐氏皇族手上,才最為妥當。

  「就按照道長所言的去做,速速去請許王、睿王、鄭王三王入宮,前往紫薇殿偏殿······」

  「再叫上宗正、永安郡王這兩個宗室······」

  李太后當即下令,讓女官出宮去請徐氏皇族的嫡系入宮。許王、睿王、鄭王這三王,是泰武帝的庶子,景嘉帝的兄弟,在皇族中,血統僅次于景嘉帝這一脈。

  而宗正、永安郡王這兩人,則是徐氏皇族中,地位最高的兩個老皇族。

  永安郡王雖不屬于太祖一脈,但襲爵于太祖之弟徐涇一脈,與國同休,在朝廷中,與坤國公同為神京勛貴的領頭人物。

  「再傳宰輔桓師登,次輔王敏,禮部尚書孟度,三人入宮覲見。

  李太后再道。

  若紫薇殿僅有三親王和宗正、永安郡王這些皇族實權人物到場,她難免備受掣肘。

  桓師登、王敏、孟度這三人,是文官的首腦人物,算是她的「后黨」。

  天子家事即國事。

  引這三個文官入場,她才能在接下來與徐氏皇族的議討之中,占據一定的上風。

  帝王,可以不懂軍政,但一定要懂平衡之術。

  ……

  ……

  半個時辰后。

  徐行隨李太后的鑾駕一起來到紫薇殿偏殿,而這時,殿內已經滿座,群臣、皇族親王一一到場。

  甚至連身體孱弱、一直養病的孝昌帝也提前趕至,坐在龍椅上等著李太后的到來。

  見鳳駕走至殿中,殿內之人紛紛起身,口稱「太后」,開始施禮。

  「母后····..」

  孝昌帝亦晃悠起身,對李太后請安,不過他剛起身,就連續咳嗽數聲,用錦帕匆忙捂住了嘴。

  一副病嘮相。

  「陛下孝心有嘉,只是還需多多注意龍體,一些政事,讓為娘和桓首輔處理就是了。」

  與接見周王時的和藹面孔不同,對待孝昌

  帝,李太后像是變了一個人,神色嚴厲,話語夾槍帶棒。

  似是在敲打孝昌帝。「兒臣明白了。」

  孝昌帝用錦帕捂嘴繼續咳嗽了數聲,略躬著腰,在太監的攙扶下,緩慢的重新回座。

  群臣、親王保持了靜默,沒有干預這對母子的權位之爭。片刻后。

  眾人落座,開始商討正事。

  「不知皇嫂請我三人入宮,所為何事?」

  許王看了一眼坐在龍椅之旁的李太后,眉宇緊鎖片刻,便直入正題,開門見山道。

  他們三王一直不怎么受李太后和朝廷待見,在李太后執政的這十數年中,被削藩了數次。

  若非他們遙控藩地,手上握有一定兵馬,朝廷不敢太過逼迫,怕逼反他們······。

  說不定他們早就被李太后這個毒婦害死了。故此,他們直言直語,并不怕得罪李太后。

  權力之爭,早就得罪死了。

  「許王稍安勿躁······」

  李太后見是許王開口,神色略有不喜。

  不過她既然已經將群臣和皇族親王都請入了宮中,此刻倒也不便再賣關子了。

  「奉陵是太祖和孝章皇后的衣冠冢,我朝國運與奉陵息息相關······,先帝與圣上之所以身體欠佳,亦與此有關

  「這位晏道長曾受過昭順帝恩德,手上有一枚赤陽珠,也代替太祖龍尸,而孝章皇后的鳳尸我等也已找到,就在徐氏祖宅······

  「只是孝章皇后生前有令,不準遷她墳冢······」

  李太后鳳眸掃了一眼皇族三王,以及群臣一眼,緩緩道出了這一件秘事。

  話音落下。

  群臣、親王這些人的反應不一,有的面色仍舊平靜,養氣功夫十足,而有的則是神色暴怒,一臉不悅的模樣。

  動祖墳,不管出于何種原因,在崇尚忠孝之道的鳳溪國,這都是一件難以饒恕之罪。

  更別說動的還是太祖發妻孝章皇后的墳冢。「太后是欺我徐氏無人乎?」

  皇族三王互視一眼,一拍身旁案幾,同時起身,怒道。

  要是李太后動他們徐氏皇族的祖墳成功了,那么豈不是在對外界說,他們徐氏皇族從此就屈服在了李太后的***之下了?

  這等舉措對民心的影響。他們不敢忽略。

  知道內幕的宗正看到這一場景,目光閃了一下,保持了沉默,沒有開口應援李太后。

  相比國運。

  還是徐氏皇族的基業更重要一些。

  其外,這說不定也是一個對李太后發難的機會。操作好了。

  皇族可借此重新掌權。

  李太后見此,柳眉微顰,目光看向坐在右殿的文官,輕咳一聲,示意這幾名文官可以開口了。

  「幾位王爺,祖墳之重,天下萬民都明白,然······爾等是天潢貴胄,世受國恩、百姓供養,豈能因一己之私利,而忽視萬民之福祉·····

  「朝廷若亡,萬民何以生息?君父若亡,舉國帶孝,勞民傷財,哀怨發自民間······,不比徐氏一族悲乎?」

  坐在末席的禮部尚書孟度看了一眼首輔桓師登,見其右手駢指輕叩座椅扶手,便起身對殿左的幾位皇族拱了拱手,率先反駁起了剛才三王的言辭。

  他說的有理有據。

  徐氏祖墳雖重要,但徐氏不是什么百姓,而是皇族,不能為一己私心,而忽視了百姓。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大人說的不錯,不過我曾聽聞孟大人祖籍出自慶元縣?廣文三年,曾為擴建祖墳而侵占民

  田,當時鬧了不少的亂子?」

  這時,永安郡王輕笑一聲,打斷了孟度的話,談起了禮部尚書孟度為官時的劣跡。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文官從一介白身成為朝堂命官,能守住清廉的人,在王朝中后期并不多。

  而擴建祖墳、祖宅,是煊赫鄉里的事,不做這等事,就有如錦衣夜行,心里癢癢。

  禮部尚書孟度雖然在此間居于末席,但在朝堂中,是僅次于首輔、次輔的六部主官,作為保皇黨,永安郡王對桓師登一黨人的劣跡,如數家珍。

  「這··....」

  禮部尚書孟度聞言,頓時額生冷汗,訥訥不言了起來。

  他胸中再有錦繡文章,但于事實一般的鐵證,卻也不好辯駁了。

  再說下去,皇族逼迫他挖自己家的祖墳,或者革職辭官,就不值當了。

  看到孟度悻悻然的坐下,桓師登嘴角微微一笑,他清捋頜下的三縷清須,說道:「孟大人也是為了社稷公業而忘私心,若永安郡王覺得不妥,撅了孟家祖墳也未嘗不可······」

  「反正奉陵都是要動土的,孟氏為有功之臣,陪葬奉陵,本相也以為極為適合。」

  他說完話后,眸露鋒芒,虎視眈眈的看著永安郡王。

  勛貴有爵,郡王是一品,親王是超品,永安郡王是勛貴領袖,地位更是尊崇······。

  在朝堂中,阻礙他掌權的人,除了徐氏藩王外,就屬勛貴的永安郡王和坤國公這二人了。

  「陪葬奉陵,乃是我孟氏之榮耀,孟某附議······」

  孟度聽到首輔桓師登這犀利之詞,頓時紅光滿面,笑呵呵的說道。

  陪葬太祖的奉陵,這可不是什么懲罰,而是天大的殊榮。以此理由,去動孟氏的祖墳,孟氏一族,絕對不會有任何人反對。

  「荒唐!」

  「奉陵乃是太祖爺的陵寢,豈是爾等的玩物?」宗正手持拐杖,用力杵了幾下地面,面含隱怒。

  權臣亂國,雖對社稷有利,能維持朝廷穩定,填補權力空窗,但對他們徐氏皇族可就不見得是一件好事了······。畢竟權臣的極致,就是篡權奪位,黃袍加身。

  權臣非是忠臣!

  「桓相如此輕佻,未免有失體統了····..」

  宗正話音剛落,在一段咳嗽聲中,令人意想不到的人開口了,而且一開口就是將矛頭直指首輔桓師登。

  眾人目光朝上望去,便見面色蒼白的少帝,從臉上挪下錦帕,目光正視桓師登,神色頗有一些不滿。

  能陪葬奉陵的,無一不是開國重臣,如開國宰執公羊儀、一字親王常坤這些人。

  孟度雖身份不低,是禮部尚書,但其還不夠資格陪葬奉陵,更遑論孟氏祖先了。

  以奉陵陪葬名額調侃,這就是桓師登對皇族的輕視!

  「是桓某失言,還望陛下勿怪,桓某回府后······另寫奏折給陛下賠罪······」

  「若陛下氣還不消,桓某也將到天年,愿乞骸骨返鄉······」

  桓師登聽到孝昌帝這般訓斥后,面容平靜,沒有一絲的表情從臉上宣泄而出,他眼簾一抬,話語停頓片息,緩緩道。

  朝廷中樞、地方郡縣,他的黨羽、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這個朝堂離了他這個首輔,根本運轉不了。

  天下離不開他桓師登!

  廣文帝見到他戰戰兢兢,大氣不敢喘一聲,孝昌帝登基這數載以來,對他亦是避之如虎。

  今日孝昌帝有徐氏皇族在場為底氣,敢說他「輕佻」,若他不妥善處置,那么明日百官

  該會如何看他?

  怕皇族?怕少帝?

  「輕佻」一詞,是少帝對他首輔地位的一次宣戰!

  「皇兒,還不速速對桓相道歉?桓相所說,都是老成謀國之言,豈是輕佻之詞?」

  李太后臉色微變,用眼睛對孝昌帝頻頻示意,忙道。

  「皇兒,家國為重!」

  「不能意氣用事!

  見孝昌帝不肯開口道歉,李太后鳳眸微寒,言語不由加重了幾分。

  有桓師登為首的文官支持,她才能以太后之尊,垂簾聽政,執掌國政。

  若桓師登一走了之。

  她······的權力,該如何維系?

  看到這里。

  徐行搖了搖頭,對李太后的印象差了一些。

  他本以為李太后雖醉心于權勢,不肯讓少帝親政,但在其他方法,還算清醒,有值得一提的可道之處。

  但現在看來,未必是。

  至少在朝政的處置中,李太后的手段差了不少。此時李太后對孝昌帝訓斥,失了妥當。

  在朝堂中,李太后與桓師登聯合,權力互補,才能壓皇族、文官其他黨羽一頭。

  與孝昌帝,因為爭奪帝權,反倒是敵人······。但這只是表象。

  李太后的權力根源,實則來源于孝昌帝,貶低孝昌帝,實則就是在貶低她權力的合法性······。

  「若沒我這橫插一手,恐怕再過個一二十年,沒有永安郡王、藩王的威脅,這朝廷就要改姓桓了······.」

  徐行目光微閃了數下。

  再精明的人,在面對權力的誘惑時,都會蠢笨如豬。李太后在他看來,亦不能免俗。

  「呵呵,諸位的商討,真是令貧道大開眼界,有如博戲一樣······」

  「凡俗權力之爭,竟這般有趣。」

  徐行又注意了幾眼孝昌帝,見其執拗,仍不肯開口道歉,心中暗暗點頭。

  對這一個徐氏子孫,記上了心。

  不過眼下桓師登和李太后施壓,氣氛僵滯,僅靠孝昌帝一人支撐,也不現實。

  徐行略思索片刻,不再遲疑,當即運使道法大笑一聲,替孝昌帝緩解僵局,并說出了這么一番話。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