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一世驍雄 > 第三百五十三章不謀于眾
  到了四月初,蜀中已經大體安定,但山南道的一封戰報卻讓整個天下為之側目,任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方虬和薛巨鱗所部,居然走出了巫山。

  不過入山之時的數萬眾,到達山南道不足八千。

  方虬所部出出山的地點在金州,而之前因為各部被夔州的趙成浚和劉臺卿吸引了目光,所以方虬率眾出山之后,一路上沒有遇到勁敵,連續攻破了兩座縣城,成功獲得了大批的補給,并且又裹挾了不少流民加入,隊伍重新擴充至萬余人。

  山南西道告急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在幾日之內就到達了上京。

  在加上前段時間隴西方面傳來的軍報,也就是說紅蓮軍在蜀中的發展雖然失敗了,但仍舊是不可小覷的威脅。

  道君皇帝在看到加急戰報之后,并沒有心急火燎的召集重臣議事,只是讓人叫來了三個人。

  太子,左相李輔之,英國公傅懋修。

  很顯然,只看召集的人選,就知道他是想要在短時間內拿出決策,而不是像此前一件事可能商議個十次八次都沒個結果。

  “方虬這逆賊,想不到還真讓他走出來了...夔州那邊跟逆賊成浚所部一直在兜圈子,現在方虬所部在金州,成浚所部在夔州,方蛟在隴西,蜀中雖然安定,但山南西道和隴右道卻需要小心提防...”

  趙元檀在傳看過軍報之后,也是不由的感嘆紅蓮道剿之不盡的難纏。

  李輔之也贊同道:“殿下說的不錯,紅蓮亂賊四處流竄,且剿之不絕,想要一勞永逸,很難,除了繼續推行堅壁清野之策外,山南兩道的領兵之人也該動一動了...”

  李輔之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對于山南兩道幾位統兵大將的表現很不滿意。

  包括夔州大都督朱靈石,襄州大都督程錦堂,荊州大都督王鶴臣等一批人,這些也都是算武勛宿將,除了朱靈石尚還年輕,只有三十余,其余都是從軍幾十年的老軍伍,仗打成這樣,別說喜歡挑刺的御史臺了,就連一向持重的中樞宰相都明言道該動一動,也從側面說明這些人的戰績的確是不能讓人滿意的。

  傅懋修這邊是最后一個看軍報的,而且看的時間最久,也最仔細,在兩人說話之后,他卻依舊默不作聲的又反復看了看幾份軍報。

  知道道君皇帝這邊詢問一般的目光看過來之后,傅懋修才出言道:“李相所言甚是,臣附議。”

  按照文武之別,傅懋修原本是應該替幾人辯解幾句,但就沖這些軍報的內容,前線這些同為武勛世家的同仁們,也是沒給傅懋修說話的機會。

  這也足以說明,卻是該作出一些調整。

  這邊李輔之繼續說道:“臣以為,蛇無頭不行,山南兩道需要一名將坐鎮,節制諸軍,統一指揮剿匪之戰.....”

  而這邊趙元檀則主動請命道:“李相所言甚是,兒臣愿意再往山南道典軍,盡快剿滅紅蓮逆匪,安定西南...”

  趙令淵聽著趙元檀的請命,卻是沒有像上次一樣點頭同意,而是搖搖頭,“你是儲君,不可輕動,還是留在上京吧,不能什么地方出了點事就讓你這個太子過去,成什么體統?此前讓你以大元帥統兵,是為了讓你熟知軍務,歷練一番,如今再讓你去,好像顯得朝廷已經無路可走一般...不妥,不過李相所言,朕深以為然,英公,就以你為山南兩道行軍元帥,節制兩道諸軍,你以為如何?”

  傅懋修這邊一聽到此言,立即起身一拜,然后正色道:“臣傅懋修世受國恩,剿匪之任本當責無旁貸,奈何臣子津川為劍南節度使,權責過重,而山南劍南兩道相鄰,臣若為山南道行軍大元帥,又統精兵十數萬,數十州之政,此非臣父子可以為之...”

  趙元檀和李輔之兩人很是意外,他們沒想到趙令淵會提出讓英國公傅懋修去山南道為帥。

  因為明眼人都清楚,在傅津川這個當朝名將回京之前,傅家人不會在出外領兵,擔任要職。

  更遑論是與劍南道相鄰的山南道,還是行軍大元帥這樣軍政大權在握的要職。

  畢竟這就相當于把西南半壁數十州,還有幾十萬大軍都放在傅家父子手里。

  這樣一來,傅家父子手中掌握的力量可就比起遼東的吳家還要危險幾分。

  所以在他們的認知中,即便是這個位置非常適合讓傅懋修去,但只要劍南道還是傅津川擔任節度使,那傅懋修就是最不適合的人選。

  這無關于傅懋修是否是忠心不二,也無關于傅家父子跟趙家父子的私交。

  為了朝堂乃至天下的安穩,無論是皇帝還是太子,亦或是宰相,都要極力的避免能夠造成危險的軍權向著一個家族傾斜,平衡之術是一個帝王該具備的最基礎的能力。

  所以趙令淵的話就很讓人奇怪了,但如果是試探那就解釋的通了。

  但這種事,本應該是潛移默化,不可明言的,傅懋修若是以其他借口推辭避讓,也算是合情合理。

  但他偏偏就把這些忌諱很直白的說了出來,這就更讓太子和宰相驚訝了,這是在做什么?

  這樣很反常啊。

  以往趙令淵和傅懋修君臣兩人通常是極有默契的,有些事情甚至不必言說,一個眼神就能心領神會。

  但就這件事而言,本應該是在默契之內,誰都不去提的,怎么突然?

  這時候趙令淵開口道:“英公不必多想,山南道的局面,非卿不能安定,不必推辭,至于卿所言三郎在劍南道,父子同在外領兵,有違祖制,這也容易,城陽公主臨盆在即,而劍南道業已安定,依朕看完全可以讓三郎回京,以全其父子之倫,三郎這幾年一直在外,也是苦了他了啊...”

  這番話卻是三人都明白過來,原來是要讓傅津川回京。

  這樣一來,可就說得通了。

  畢竟劍南道那個地方,可是全天下最容易割據自立的地方,之前戰事緊急,不得已啟用傅津川,原本想著傅津川可能最多也就當個三五年的節度使,現在按照形勢來看,真讓他做個三年節度使,劍南道上下怕是大半要姓傅了。

  這倒不是說傅津川有異心,委實是這年輕人的治軍御下的手段太過駭人。

  與此相比,傅懋修卻更容易讓人放心。

  雖然威望和資歷更高,但比起用兵是當世一流的兒子而言,英國公傅懋修至今還沒有親自指揮過一場戰役。

  所以讓鋒芒畢露的傅三郎回京雪藏一段時間,而啟用傅懋修去主持山南道的平叛事宜,在道君皇帝看來,是極為妥當的。

  這利劍刺出,也要能收得回。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