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三十六章:諸藩改封之朝議
  九月初六。

  早朝。

  “太子,朕命你會同兵部與吏部,擬定出征安南的將領及佐官名單,擬出來沒有?”

  朱棣端坐在御座金臺之上,朗聲問道。

  朱高煦連忙從袖袋里掏出一份奏本,躬身做上呈姿態,高聲道:“回父皇,名單已擬好,請父皇御覽。”

  司禮監監丞昌盛眼疾手快,弓著腰疾步行至朱高煦身前,取走奏本,然后將其上呈給朱棣御覽。

  朱棣打開奏本,開始認真仔細的觀看。

  朝堂上,一眾文武官員,皆屏氣凝神,滿懷期待。

  畢竟,此次出征安南,乃是撈軍功的大好機會!

  大明立國已有三十余載,可謂是承平日久,想要以軍功封爵,必須得在戰爭中獲取。

  帖木兒國不是號稱不下于大明王朝的西方帝國么?

  在大明騎兵與神機兵的攻伐下,在燧發槍與黑火藥炸藥包的震懾下,不還是乖乖把扣留的大明使臣傅安給送回來了!

  在文武官員看來,區區安南小國,豈能是大明天兵的對手?

  朱高煦奉命會同兵部、吏部,擬定出征安南的將領及佐官名單,乃是一次收攏人心的機會。

  他也非常重視這次機會,故而在朱棣欽定歷城侯盛墉為征夷將軍之后,他與兵部、吏部在春和殿開了小會,議定了一批出征將軍及佐官人選。

  朱高煦推舉福建都司都指揮同知張輔為征夷右副將軍,西平侯沐晟為征夷左副將軍,兵部右侍郎劉俊參贊軍務,邢部左侍郎黃福、大理寺少卿陳洽供應糧餉。

  張輔在前文有介紹,乃此處主要介紹沐晟、劉俊、黃福、陳洽四人。

  西平侯沐晟的爵位,是繼承自他同母異父的哥哥沐春。

  洪武二十六年,沐英逝世,朱元璋詔命沐英長子沐春襲封西平侯,代鎮云南。

  洪武三十年,刀干孟驅逐麓川宣慰使,發動叛亂,沐春以征虜前將軍總督滇、黔、蜀軍征討,大破其軍,威震西南諸蠻。

  戰后,刀干孟請求投降,朱元璋認為他反復無常,不許,仍命沐春統軍進攻。

  洪武三十一年九月十二日,沐春因積勞成疾而病逝,時年僅三十六歲。

  當時新即位的朱棣聞訃訊,賜沐春祭葬,予謚號“惠襄”。

  沐春身后無子,故而朱棣下令由其弟即沐英次子沐晟承襲西平侯爵位。

  由于鎮守云南的沐春去世,刀干孟又圖謀作亂,剛剛即位的朱棣,便任命何福為征虜將軍。

  何福統兵南下,擊敗刀干孟,并將其生擒,招降部眾七萬人,平定麓川各地。

  沐晟繼任西平侯后,遇到諸蠻為了搶奪刀干孟之前占據的屬地而爭斗不休。

  為了平息紛爭,沐晟發兵打服了諸蠻,并奏請朝廷在當地設立三府二州五長官司,又在怒江以西設置屯衛千戶所戍守,麓川地區這才安定下來。

  也就是說,沐晟是熟悉山地作戰環境的上佳人選,而且沐晟現在就在云南,毗鄰安南,讓他統兵南下攻伐安南非常合適。

  劉俊為人縝密勤敏,乃是洪武十八年進士,歷任兵部主事、郎中,因其遇事善剖決,為朱元璋所器重。

  朱棣入住東宮,秉政之后,于洪武二十八年,奏請朱元璋擢升劉俊為兵部右侍郎。

  以劉俊參贊軍務,也是合情合理。

  黃福在洪武年間以太學生身份被授為項城縣主簿,后改清源主簿,在二縣任上都立有惠政。

  在朱高煦于北平節制軍務期間,黃福被朱元璋升為金吾前衛經歷。

  后來,黃福上書論國家大事,得到入住東宮開始秉政的朱棣賞識,奏請朱元璋擢升其為刑部左侍郎。

  因此人做事頗有章法,且行事穩重,讓其負責在后方供應糧草也較為合適。

  至于大理寺少卿陳洽,乃是一位擁有極強記憶力的才俊。

  洪武年間,陳洽因擅長書法被推薦授予兵科給事中。

  他曾奉命閱軍,只要從他眼前一過,他便能記下來。有的人再來一次,總是被他斥退。朱元璋嘉獎他有才能,賜給他金織衣。

  其父戍守五開去世,陳洽奔喪。

  正值蠻人反叛,道路阻塞,陳洽冒險間道而行,終于背著父親遺骨回來。

  朱棣入住東宮秉政期間,因兵部尚書茹瑺的推薦,陳洽被召回任文選司郎中。

  朱棣繼位不久后,兵部尚書茹瑺因病致仕,工部右侍郎金忠升任兵部尚書,金忠賞識陳洽的忠勇,推舉其為兵部郎中。

  朱棣認為陳洽記性好,讓其任大理寺少卿更能發揮才能,便升任陳洽為大理寺少卿。

  朱高煦覺得,讓這位具有超強記憶力的人,配合行事穩重的黃福主管南征軍隊的糧餉,必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原來的歷史上,安南戰事開始時,朝廷命陳洽赴廣西,與韓觀挑選士卒從征。后來大軍出發時,朱棣遂命他參贊軍務,主管糧餉。

  此時,朱棣舉起奏本,環視堂上文武官員,朗聲道:“太子會同兵部、吏部擬定的這份名單,甚合朕意。”

  他放下奏本,負手而立,下令道:“著命歷城侯盛墉為征夷將軍,福建都司都指揮同知張輔為征夷右副將軍,率領右軍都督僉事李彬等十八位將軍,會同征夷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分道進討安南。兵部右侍郎劉俊參贊軍務,邢部左侍郎黃福、大理寺少卿陳洽供應糧餉。”

  “臣等謹遵圣諭!”

  文武官員皆俯首拜道。

  待南征軍主要官員議定之后,朱棣重新坐下,命令百官奏事。

  于是吏部、兵部、禮部、戶部等各部官員依次奏事。

  兩刻鐘后。

  待匯報國債發行進度的戶部侍郎夏原吉退下之后,朝堂上陷入了短暫的安靜。

  “還有人要奏事么?”朱棣見狀,朗聲問道。

  他見堂上無人吱聲,便再次起身,負手而立,望著站在堂上西側班序最前方的一眾宗王,道:“朕記得,十七弟常說在京城住不慣,感到憋悶,是也不是?”

  寧王朱權被朱棣點名,不得不出列躬身道:“陛下,臣弟確實說過這樣的話,久居京城卻無法策馬馳騁,實在是感到憋屈!”

  “嗯,高燧自從南下福建提舉泉州市舶司之后,幾乎小半年才回京一次,沒有人陪十七弟下棋,豈不是太無趣了?”

  朱棣面著微笑,背著手走到大堂上,盯著寧王朱權,緩聲問道。

  寧王朱權聞言,心跳瞬間加速,當即故意表露出一副惶恐的表情,屈膝跪地,以頭觸地,恭聲道:“臣弟不敢!”

  朱棣“哼”了一聲,接著又望向代王朱桂,道:“十三弟,你性格暴躁,入京以來,常常以搶人錢財取樂。”

  “臣弟有罪。”代王朱桂立即出列跪地,恭聲道:“請陛下責罰。”

  “朕若是嚴懲你,怕是會有人說朕不念手足之情。”

  朱棣俯視著代王朱桂道:“若不嚴懲你,那些錢財被你搶奪了的平民百姓,又能向誰尋求公道?”

  他說到這里,話鋒一轉,高聲道:“與其讓你禍害朕的子民,何不去海外禍害那些不知禮數的蠻夷野人?”

  朱棣此話一出,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一眾宗王皆察覺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

  “還有六弟。”

  朱棣轉身望向楚王朱楨,接著說道:“民間有句俗話,說人太清閑了容易生病。六弟除了上朝出門外,其余時間皆待在府中,閉門不出。若是因為無事可做,讓六弟患病,那就是朕這個四哥的過錯了。”

  楚王朱楨實在想不到,他老老實實啥都不做也會引起朱棣的猜忌,不禁感到憤慨。

  他自持沒有犯錯,所以并不下跪,只是躬身行禮,恭聲道:“臣弟不敢。”

  “十三弟、十七弟都起來罷,別跪著了。”

  朱棣柔聲道:“還有六弟,朕已經想到了解決你們無事可做的辦法。”

  他說到這里,沖著門外喊了一聲道:“來人啊,把大九洲寰宇圖抬上來。”

  李興與昌盛早就準備好了,此時朱棣一聲令下,他們二人親自把縫在屏風上的巨型輿圖從門外抬到堂上。

  “你們仔細看看,鄭和派人勘測后繪制的海外西洲、東洲、南洲等輿圖之上的方位,是否與這大九洲寰宇圖上標注的方位一致?”

  朱棣在說這句的話同時,隨堂禮官連忙將通政司官員抄錄并連夜印制的一百多份《已勘大五洲圖》,一一分發給朝堂上的諸位王公大臣。

  由于參加早朝的官員有好幾百人,而堂內只站著一百多人,余者皆在奉天門外,所以通政司本著節省的原則,刊印的輿圖,只夠堂上眾人人手一份。

  朝堂上一眾官員端詳著手中輿圖,時不時抬頭望向屏風,與手中輿圖進行對照。

  他們驚訝的發現此圖標注的五大洲方位,與三年前太子朱高煦參考歷代有關《山海經》的典籍,所繪制的《禹貢大九洲寰宇圖》上的五洲之方位基本一致!

  “朕奉太祖遺命改封諸王于海外,在京五品以上文武官員及在京宗王,皆可上奏本議論改封一事。”

  朱棣端坐在御座上,望著朝堂正中間的大九洲輿圖說道。

  “臣等遵旨。”

  朝堂上一眾王公大臣皆躬身拜道。

  就在眾臣望著輿圖議論紛紛之時,周王朱橚、楚王朱楨、寧王朱權等宗王已經嗅出了此次諸藩改封的不同尋常。

  在他們看來,朱棣斷然不會把富饒之地分封給諸藩,讓王公大臣建言上奏,估計也只是走個過場。

  “敢問陛下,當真要施行宗周之封建?”吏部尚書張紞恭聲問道。

  朱棣點頭道:“此乃太祖皇帝遺命,朕不敢違背。”

  “陛下。”張紞躬身行禮道:“宗周封建諸侯,乃是影響至今的一件重大事件。重啟宗周之分封,牽連甚廣,干系重大,臣請陛下三思。”

  “張卿老成謀國,實乃國之棟梁,朕心甚慰。”

  朱棣面露微笑道。

  “陛下,依太祖早年舊制,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并能世襲罔替。可太祖晚年又下詔,將以宗周之分封改封諸王于海外。”

  戶部尚書郁新出列,躬身道:“臣敢問陛下,若諸王改封于海外建國之后,便是裂土實封,享有衣食稅租,招兵募兵等大權。雖為大明藩國,實乃一獨立王國。依照此理,是否應當取消諸王歲俸?”

  朱棣沉默以對,不知如何回答。

  他當然考慮過這些問題,但他短時間也拿不定主意,畢竟改封一事,乃是史無前例的重大事件。

  堂上一眾宗王聽到郁新所言,也開始思考改封之事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依舊制,諸王世襲罔替,親王嫡長子可世襲親王爵位,余子降一等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余子降爵成為鎮國將軍,孫子為輔國將軍,曾孫為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郁新接著道:“敢問陛下,諸王改封之后,是否奉行此舊制?”

  他是戶部尚書,管理大明的稅收及開支,諸王的俸祿都是從國庫里出的,他必須勇敢的站出來問朱棣這些問題。

  朱棣沉聲道:“郁卿有任何建言,皆可寫奏本呈上來。”

  “陛下,依舊制,諸王就藩后,非詔不得離開封地,更不準結交地方官員,且需要受到地方官員之監督。”

  兵部尚書金忠出列道:“若諸王于海外建國,是否可以自行任命官員?是否可以隨意征伐其他蠻夷?朝廷是否還會派遣官吏監督之?”

  朱棣聞言,與寧王朱權等宗王一樣,瞬間把目光落在了金忠身上。

  “金卿,你有任何建言,皆可上奏于朕。”

  朱棣不得不鼓勵金忠積極提供改封之后,治理藩王的良策。

  隨后,他目光掃過堂上王公大臣,高聲道:“朕與戶部、兵部兩位尚書所言之事,諸卿應當都聽清了。”

  朱棣一開口,朝堂之上的吵雜聲瞬間消失。

  “因改封之事,干系重大,未免日后出現紕漏,朕希望諸王改封于何處建國,及諸王建國后朝廷該如何治理各藩國等詳細事項,眾卿皆要建言議之。”

  朱棣朗聲道:“朕決定日后分封一部分異姓功臣于海外建國,故而眾武官將軍也要積極上奏本,為諸王改封一事獻言建策!”

  “臣等遵旨!”

  文武百官及一眾宗王皆躬身高呼道,其中尤其以魏國公徐輝祖為首的高級勛貴聲音最大。

  PS:今天這四千字的大章,是我熬夜寫的,早早發出來,就是希望諸位追讀的老鐵,可以對于諸王改封之事提供一些思路,比如藩國與大明是怎樣的關系,藩王及其子孫享有怎樣的權力等等。

  前些天有老鐵提供了幾點建議,如“大宗、小宗都可以建立藩國,藩國與朝廷的貨幣要統一,藩國不可私造貨幣,藩王或世子每五或十年要回京述職”等等,我覺得有道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