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四十章:決定華夏歷史走向的重大決策
  九月初八。

  散朝后。

  文華殿。

  “五弟急著見朕,是有何要緊的事?”

  朱棣扶著周王朱橚坐下后,順勢坐在了朱橚的邊上,關切的問道。

  朱橚恭聲道:“四哥,臣弟不敢違背太祖皇帝的遺命,也不是不愿去海外建國。臣弟求四哥,再寬限臣弟幾年,讓臣弟把《救荒本草》編著完成。”

  “你去年率人編著完成的《普濟方》,通政司至今已經刊印發行了近百萬冊,深得民間百姓與醫者的推崇,活人無數啊!”

  朱棣想起這事,不禁感嘆道。

  青年時期的朱橚對醫藥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認為醫藥可以救死扶傷,延年益壽。

  就藩開封不久,朱橚組織學者編撰《保生余錄》方書兩卷,隨后開始組織人手編著方劑學巨著《普劑方》。

  在洪武二十三年,朱橚被流放到云南期間,對民間疾苦了解增多。

  他看到當地百姓生活環境惡劣,患病者甚多,缺醫少藥的情況非常嚴重,于是便組織當地良醫李佰等人編寫了方便實用,有家傳應效的《袖珍方》一書。

  朱橚深知編著方書和救荒著作對于百姓的重要意義和迫切性,在次年年底回到開封不久后,就組織了一批學有專長的學者,如劉醇、滕碩、李恒、瞿佑等作為編書骨干,并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畫工和其他方面的輔助人員,組成一個編書集體。

  這些人大量收集各種圖書資料,打下了“開封周邸圖書甲他藩”的堅實基礎。

  朱橚又設立了專門的植物園,種植從民間調查得知的各種野生可食植物,進行觀察實驗。

  盡管他在朱棣繼位后,一直居住在京師,但他從未間斷有關方劑學和救荒植物的研究工作。

  去年,由朱橚親自訂定,滕碩和劉醇協助編寫的《普劑方》編成。

  《普濟方》是被認為“采摭繁富,編次詳析,自古經方更無賅備于是者”的巨著。

  全書共一百六十卷,其中有方脈總論、運氣、臟腑、身形、諸疾、婦入、嬰兒、針灸、本草共一百余門,計一千九六十論,兩千一百七十五類,六萬一千七百多個藥方,兩百三十九張圖。

  對于所述病癥均有論有方,保存了大量明代以前失散的文獻,為后代學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歷史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用其中的方劑就特別多。

  當然,該書也存有不少重復抵牾的地方。

  “還有前年,太子奏請朕刊印發行的《袖珍方》,也是出自你手。就連太醫院院使戴思恭,都說此書乃是救死扶傷之寶典。”

  朱棣頓了頓,又接著感慨道。

  《袖珍方》全書四卷,三千多方,其中有些還是周府自制的。

  這部著作編著嚴謹,因疾授方,對方以授藥,并總結了歷代醫家用方經驗,條方類別,詳切明備,便于應用。

  歷史上,《袖珍方》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可見受醫家重視的程度。

  它的發行,對華夏西南邊陲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朱棣身為大明皇帝,當然重視提升大明整體的醫療水平,周王朱橚編著的各種醫學著作,對大明醫藥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五弟,你已經編著了許多醫書,為何還要執著于編寫《救荒本草》?”

  朱棣忽然問道。

  “四哥是知道的,自古各朝各代,大體上賦稅繁重,災害頻繁,生民很苦,常用草根樹皮果腹。”

  朱橚面露疾苦之色道:“前元壓迫我漢民極其嚴重,到本朝初年,戰亂剛停時,民間尚未得到休養生息,生活更苦,吃糠咽菜成為常事。”

  “生民在長期食用野生植物的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經驗,故而臣弟想要編著《救荒本草》,對這些野生植物加以鑒別和分類總結,為我大明治下生民救荒所用。”

  “植物”、“動物”這兩個詞古已有之。

  《周禮·地官·大司徒》:“一日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物,其民毛而方。”

  漢代張衡《西京賦》:“植物斯生,動物斯止。”

  因此,朱棣當然明白朱橚在說什么。

  華夏自古藥食同源,歷代本草學的發展,對野生植物的認識和利用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資料和方法。

  朱橚和他召集的醫藥學者們,正是以這些知識為基礎,著手進行《救荒本草》的編著。

  但《救荒本草》具有資源調查性質,其編著內容僅以食用植物為限,這一點又與傳統本草有所區別。

  可以說,《救荒本草》作為一種記載食用野生植物的專書,是從傳統本草學中分化出來的產物,同時也是華夏歷史上本草學從藥物學向應用植物學發展的一個標志。

  “四哥,為了編著《救荒本草》,臣弟甘愿放棄王爵,只保留皇室子孫天潢玉牒,做一個普通低爵宗室。”

  周王朱橚見朱棣沉默不語,略做猶豫后,忽然面露決然之色,接著起身跪下,恭聲說道。

  “快起來。”

  朱棣連忙俯身扶起朱橚,臉上浮現出為難的表情,道:“五弟,不是朕心狠,而是父皇遺命難違,朕迫不得已啊!”

  “四哥,臣弟愿意出海建國。”

  朱橚決然道:“請四哥寬限兩年,兩年后,臣弟舉家遠赴海外!”

  朱棣道:“朕現在不能立即答應你。”

  “四哥!”朱橚紅著眼道:“四哥是要逼臣弟去死么?”

  “你說什么胡話?”

  朱棣趕緊解釋道:“朕猶豫不決,是因為若應允了你兩年,那六弟、十七弟等人知曉后,也尋個由頭,讓朕允他們兩三年,屆時朕該如何決斷?”

  “若朕都應允了,三年后,他們又找個新的由頭,到時候三年又三年,我等還要不要遵從父皇遺命?”

  朱橚無奈的說道:“四哥,臣弟并不是故意找理由留下。”

  “朕當然知曉。”朱棣接話道:“可旁人會以為俺倆一母同胞,而有意偏袒你。”

  “臣弟對不住四哥。”朱橚自責道:“讓四哥為難了。”

  朱棣嘆了口氣道:“朕再想想,回頭給你答復。”

  “臣弟告辭。”

  朱橚識趣的躬身作揖道。

  目送周王離開后,朱棣喊來李興,吩咐道:“你去武英殿偏室,從太子送朕的諸多千里鏡之中,挑一個單筒手提式的,用錦盒裝好,拿過來。”

  不多時,李興捧著一個長約兩尺的紅色錦盒,來到文華殿復命。

  朱棣打開錦盒,拿出單筒千里鏡,仔細瞅了瞅,又將其放了回去。

  “擺駕天界寺,朕要去拜訪太子少師。”

  半個時辰后。

  天界寺。

  后山腰上的一座涼亭下。

  朱棣負手而立,瞭望著遠方的密林。

  姚廣孝站在旁邊,手中拿著一個可以伸縮的千里鏡,正在通過千里鏡觀看幾十里地之外的事物。

  “此物高煦說過,是用一個凹鏡,一個凸鏡,疊加而成。看近則旋近,看遠則拉遠。”

  朱棣的目光落在姚廣孝手中的那個手提單通千里鏡上,開口說道:“大師看見了么?”

  “看見了,連樹上的鳥兒都看得清清楚楚,仿佛就在眼前。”

  姚廣孝舉著長筒千里鏡,感慨道:“老衲有了陛下賜予的此物,豈不是成了傳說中的千里眼么?”

  這個千里鏡作為搜索與辨別遠距離目標的工具,擁有三十米以外的對焦能力,且成像清晰,乃是永樂三年式的軍用千里鏡。

  “哈哈哈哈哈!”

  朱棣被姚廣孝的一句玩笑話給逗笑了,笑著說道:“這東西叫千里鏡,可不就是千里眼嘛!”

  姚廣孝收起長筒千里鏡,目光深邃的說道:“若是行軍打仗,站在山上,瞭敵望陣,千軍萬馬,都將盡收眼底,真是好東西啊!”

  “不錯!”朱棣先是點了點頭,然后帶著一絲好奇,問道:“你說,那些研究格物光學的學子們,是如何想出來這東西的?”

  姚廣孝右手提著千里鏡,左手撫須道:“天下之事,那是一代接一代,想的東西也是千百代相接,可謂是一浪高過一浪。”

  說到這里,他左手從懷里掏出一塊直徑三寸的玻璃水晶圓球型懷表,用手托著懷表,展示給朱棣看。

  “陛下試想,從立竿見影看時間,到如今看懷表聽鐘表,人們花了多少心思?等再過五百年,那時候的人,還指不定如何過日子呢!”姚廣孝無不感慨道。

  朱棣笑道:“無論怎么過,也總得在地上過。不至于在天上飛,在河里漂著吧?”

  “哈哈,那也未必。”

  姚廣孝收起懷表,用仿佛能看穿一切的目光,望著視野前方的叢林,說道:“人世間,未來兩個字是最難想的。不,也不算難想,是不敢想。”

  他收回目光,望著手中的千里鏡,說道:“人一旦被眼前的事束縛住,心就小了,目光也就近了。想著以后的事跟自個沒關系,這便叫短視。”

  “所謂‘常人自有常理’。”朱棣接話道。

  “陛下這話好像也沒錯。”

  姚廣孝道:“可陛下試想,若有人連眼前的一頓飯都顧不上,哪還會去考慮長遠的東西呢?”

  “大師,你這話可說對了,正好打在了朕的腰眼上!”朱棣不禁肅容道。

  “老衲多嘴了。”姚廣孝躬身道。

  朱棣擺手道:“一點都不多。若有人連飯都吃不飽,哪還有心思望遠?可見,遠慮與近憂,有時候只能取其一。”

  說到這里,他忽然皺眉道:“前漢孝武皇帝為彰顯仁義,安置投降大漢的匈奴人,卻為后世永嘉之亂埋下了禍根。”

  “唐末華夏大分裂時期,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從此中原北方失去防線,以致大河以北落入草原人之手數百年。”

  “宋時澶(chán)淵之盟,固然為宋王朝消弭了國戰,換來百年偏安,但割地賠款的想法一旦形成,終宋之世,也未見其改。”

  “大師,你說,這改封諸藩于海外建國之事,究竟會對后世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

  朱棣終于忍不住,把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擔憂說了出來。

  “此乃太祖皇帝遺命,無論對大明的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陛下也不過是奉命行事。”

  姚廣孝撫須道。

  老和尚的言外之意是說,如果產生的好的影響,那是太祖皇帝英明,若是引發了亂子,那么后世之人就算想埋怨,也埋怨不到你朱棣身上。

  朱棣當然明白姚廣孝的言外之意,可是半個時辰前,周王朱橚的所求之事,讓他對諸藩改封建國之事,有了一絲動搖。

  遠的不說,只說這兩三代人。

  目前改封海外的皆是他朱棣的兄弟,等再過幾年,他是不是要把漢王朱高熾、趙王朱高燧也封到海外去?

  畢竟,他可是對朱高煦承諾過,將來把趙王朱高燧封到海外的!

  雖然朱元璋并沒有規定,后世所有宗王都必須改封海外建國,而且朱棣就算違背承諾,不把朱高燧分封去海外,但是他總歸把他的兄弟們分封去了海外。

  以朱棣對朱高煦的了解,未來朱高煦繼位,有九成八的可能會效法他這個老子,把朱高熾、朱高燧也改封到海外去。

  海外各藩國與朝廷之間,都相安無事還好。

  可墨巧司弄出來的炸藥包以及其他攻城略地用的火器,威力越來越大,品種也越來越多。

  隨著火器在軍中的推廣與普及,未來各藩國若要在海外站住腳,開拓疆域,離不開朝廷提供的各種支持,而這些支持之中必然會有威力巨大的火器。

  朱棣相信,十年、二十年之內,海外各藩國不至于把新式火器仿造出來。

  但四五十年之后呢?

  百年之后呢?

  到那時候,第一批在海外建立的大明藩國之中,必然會有個別國力強大的存在。

  若其國之主生了異心,四處攻城略地,必會引發多國大戰,令無數生民因此喪命。

  而這可怕的多國大戰,恰恰源自于今天的諸王改封!

  實際上,這種決定華夏未來歷史走向的重大決策,是個正常人都會猶豫,哪怕是歷史上著名的永樂大帝。

  “罷了,罷了!朕即便在后世成了千古罪人,如今也要遵從太祖遺命,把改封之事推行到底!”

  朱棣猶豫良久之后,下定決心道:“五百年后的事太遠,朕看不見。但朕相信,有高煦在,百年之后,大明將成為有史以來實力最強的中央王朝!”

  PS:感謝瘋狂的讀書者,臨云居士,一劍封侯pk,最近是多事之秋啊,梓川哥哥,BeautyRider,我一個滑鏟qwer等老鐵的推薦票!感謝血翼☆帝,一世追更,恢銘鎖寂,龍.殤,左輪眼等老鐵的月票!

  感謝積極發表本章說的梓川哥哥、別我別、亞色傳說、善良的仁、恢銘鎖寂、賢云孤鶴、瘋狂的讀書者、懶洋洋的校草等老鐵!

  是大家的鼓勵,讓本書堅持到現在,我會繼續加油!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