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四十六章:鄭和歸來
  九月十八。

  早朝。

  “陛下,廣東、云南連降暴雨,房屋倒塌千余,災民數萬,兩地布政使奏請朝廷放糧賑災。河南、山西三月未雨,山東未有雨水已四月有余,致使蝗災肆虐,絕收田畝難以計數,災民近十萬,餓死者數以千計。”

  戶部尚書郁新躬身奏言道。

  朱棣沉聲道:“傳旨下去,所有府縣衙門開倉放糧,再遇到此類事情,無須再逐級上奏了,直接賑災。”

  “遵旨。”郁新躬身接旨。

  他隨后接著道:“陛下,臣還有奏報。”

  “講。”朱棣道。

  郁新道:“青州、萊州、登州三府,地臨山海,土瘠民貧,一遇水旱災害,衣食不給,百姓們多逃移于東昌、兗州等府,受雇茍活,此次受災更甚。”

  朱棣斟酌了一下措辭,然后朗聲道:“東昌定陶、兗州等府縣,地曠人稀,多有閑田。著青州、萊州、登州三地知府,速將災民遷往東昌定陶、兗州等府縣安置,每三戶配耕牛一頭,糧種農具適當配給,免賦三年。”

  “遵旨,臣即刻就辦。”郁新躬身道。

  “且慢,微臣有一言啟奏。”

  御史桂湛連忙出列,躬身道:“陛下,遷民之策,雖然不差,但非治本之策。”

  “愛卿有何高見?”朱棣問道。

  桂湛恭聲道:“陛下,此次水旱兩災,自太祖立國至今,實屬罕見,天降奇惡,微臣擔心,此乃天怒人怨之兇兆啊!”

  此話一出,大殿之上頓時議論紛紛。

  就在這時,朱高煦從西邊角門而入,走到了朝堂上宗王班序之首站立。

  今天是九月十八,乃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冥誕之日,朱棣命朱高煦一大早去奉先殿祭拜,然后再來參加早朝。

  所以,朱高煦才會姍姍來遲。

  另一邊,桂湛接著道:“自督造下海寶船肇始,征民夫役工匠,伐木過重,山禿石露,渠道失修,堤塘淤塞,旱澇之災事出必然,如不趕緊罷手,恐怕蒼天還會降下大禍呀!”

  朱高煦知道,對后世之人來說,大范圍的伐木過度,導致水土流失,氣候變化,引發山洪或旱災,是有科學依據的。

  但眼下御史桂湛的這番話,讓他聽起來尤為刺耳。

  朱棣面無表情的問道:“你是想說下西洋引起天怒人怨,乃朕之弊政?”

  “微臣僅以天象示之,所謂新政之優劣,唯盼陛下圣裁。”

  桂湛躬身恭聲道。

  朱棣沉著臉,不發一言。

  “陛下!”

  戶部左侍郎夏原吉躬身出列道:“鄭和出海已兩年有余,不是攛掇著陛下備貨,就是傾舉國之力造船,收效卻如水中之月,霧里看花。我大明雖為天朝上國,這么折騰,也會財斷力竭啊!”

  “陛下,出使西洋,造幾艘帆船,讓鄭和帶出去轉轉也就罷了,拿幾百萬兩銀圓往汪洋大海里扔,天公咋舌呀!”

  禮部右侍郎宋禮躬身出列道。

  “陛下,僅從山中運送造船的木材至船廠,就要數百民夫傾盡血汗,辛勞半年,這樣的國策,豈能不讓百姓怨聲載道?”

  御史桂湛接話道:“加之旱澇蝗災,種種天象已經警示,天道昭昭,揚善抑惡,陛下要為百姓計,為大明計,敬天法祖,改過從新,罷黜巡洋之弊政啊!”

  他陡然提高聲音,俯身跪地拜道:“臣請陛下罷黜巡洋之策,上息蒼天之怒,下平黎民之怨。”

  “臣等附議。”

  夏原吉、宋禮也俯身跪下拜道。

  隨后,又陸續有九名朝臣,先后跪下,高聲拜道:“臣等附議。”

  朱棣望著堂上跪著的十二名朝臣,不免有些心痛。

  朱高煦更是被夏原吉給氣得不輕。

  “陛下,鄭和回航了!”

  就在這時,一名信使疾步跑到奉天門外,撲通一聲跪下,大聲高呼道。

  朱棣聞言大喜,心想鄭和回來的正是時候。

  他立即起身,對朱高煦吩咐道:“太子聽旨,朕命你率領文武百官前去龍江口迎接鄭和等人,稍后把他們帶往奉天殿,朕要在奉天殿接見鄭和等有功將士及海外番邦使臣!”

  “兒臣領旨。”朱高煦躬身道。

  半個時辰后。

  大江之上。

  “快看啊!龍江碼頭,我們到家啦!”

  大明海船之上,成千上萬的官兵、水手、船工熱淚盈眶。

  他們站在船上又蹦又跳,大聲呼喊著“我們到家啦”之類的話。

  “鄭總兵你看,那是皇旗啊!”

  陳瑄指著遠方江邊那一面面象征儲君身份的黃色旗幟,激動萬分的對鄭和說道:“應該是太子殿下來迎接我們了!”

  “鄭總兵、陳總兵,剛才收到快船來報的消息,陛下派太子殿下到龍江口來了。”

  王景弘登上甲板,疾步走到鄭和、陳瑄旁邊,難掩興奮道。

  陳瑄道:“既然皇太子來了,文武百官肯定一個不落,都來了。”

  鄭和壓抑著內心的激動之情,對陳瑄說道:“等會船隊入港之后,還請陳總兵派人把那些尾隨船隊來我大明的海外商番送去沐浴更衣。”

  大明船隊出海之前,朱高煦曾嚴令要求鄭和等人,凡番邦之人登上大明之船,必須按照《防疫手冊》進行隔離觀察。

  鄭和等人不敢掉以輕心,尤其是現在已經到了直隸境內。

  “鄭總兵放心,陳某心里有數。”陳瑄點頭道。

  待鄭和等人下船之后,早已有禮部官員在龍江口碼頭搭建好禮臺,作為迎接大明船隊回航入港的儀式之用。

  此時,朱高煦領著一眾官員,滿懷期待的站在禮臺上。

  至于趙俊臣、韋賢,正一左一右守在朱高煦身后,如臨大敵的盯著四周。

  雖然有錦衣衛、旗手衛、神機隊等精兵強將把禮臺四周圍得水泄不通,但保險起見,趙、韋二人仍不敢放松警惕。

  “微臣鄭和(陳瑄、王景弘)叩見皇太子殿下,殿下千歲千千歲!”

  鄭、陳、王三人跪下叩首,行參拜大禮道。

  至于船隊的其余隨從官員,正各司其職,在忙著搬卸貨物,并沒有來禮臺見禮。

  “鄭和,你們總算回來了。”

  朱高煦先感慨的說了一句話,然后走下禮臺,親自依次扶起鄭和、王景弘、陳瑄,說道:“平身,都快平身。”

  “謝殿下。”鄭、王、陳三人陸續說道。

  朱高煦打量著膚色黝黑的鄭和,道:“幾年不見,你蒼老了許多。”

  “微臣等人雖身在海外,卻心系著大明陛下,還有殿下。”鄭和眼中含淚道。

  “父皇與我也想念你們。”

  朱高煦握住鄭和的手,目光從陳瑄、王景弘臉上掃過,關切的說道:“父皇聽說你們回來,連早朝也罷了,令我來江邊來接你們。”

  鄭和恭聲問道:“陛下圣體還好吧?”

  “好,非常好。”朱高煦不假思索的答道。

  隨后,他望向王景弘,嚴肅的說道:“王景弘,我問你,海外各國使臣登上我大明寶船之后,是否嚴格按照《防疫手冊》進行隔離觀察?”

  “回殿下,微臣嚴格遵從手冊,不敢掉以輕心。隨船赴京的海外各國使臣,每隔三日都會由船上醫官進行巡檢,不曾出現疫病。”

  王景弘急忙躬身恭聲答道。

  朱高煦沒有接話,而是微微扭頭,向鄭和、陳瑄望去。

  鄭和立即出聲道:“殿下,臣剛才已派人領著各國使臣去沐浴更衣。”

  陳瑄補充道:“回殿下,尾隨船隊來我大明的海外商船,臣已命令他們停靠在指定位置,等待禮部安排眾番商沐浴更衣,洗去膻腥之味,方準許他們住入會同館等候貿易。”

  “嗯,好!你們看,文武百官都來了。”

  朱高煦先是點頭說了一句,接著道:“走吧,父皇在等著你們。”

  “謝陛下、太子殿下!”鄭和躬身道。

  半個時辰后。

  奉天殿。

  “宣巡洋正使總兵官鄭和、副使總兵官陳瑄、王景弘,覲見!”

  眾禮官依次高呼道。

  “臣鄭和(王景弘、陳瑄)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鄭和、王景弘、陳瑄三人呈品字形來到大殿中央,行參拜大禮道。

  “平身。”朱棣高聲道。

  “謝陛下天恩。”鄭和三人齊聲道。

  朱棣激動的起身離開寶座,直接走下了丹陛,同時說道:“朕見到你們回來,真是高興啊!”

  “啟奏陛下,臣等于永樂元年六月,率海船兩百余艘,奉旨巡使南洋、西洋,船隊航行兩萬三千五百余里,巡使占城、蘇門答剌、古里等海外邦國十七個,通好列國君王、首領、酋長總計十六位,并有二十一位海外使臣隨船回拜大明天子,愿與大明永結同好,共享萬世太平。”

  鄭和躬身朗聲道。

  “鄭和,你們辛苦了。”

  朱棣走到鄭和三人面前,臉上洋溢著喜色,欣慰的說道。

  “陛下過譽了,臣等此次巡視南洋、西洋,還與海外各國互通了貿易,交流了物產,所攜中土之物頗受歡迎,海外各國君王紛紛貢獻方物,商販與百姓更是踴躍易物換貨,不一而足。”

  鄭和接著說道。

  朱棣聞言,點頭微笑。

  “臣此次共帶回來珍珠、珊瑚、金箔、乳香、胡椒、觀音竹、龍涎香等海外產物共計八百二十一種,載滿了八十七艘貨船,更有各類奇禽異獸多種,巨象五頭、雄獅十只、奇鳥百只、花木無數,總計裝運一百三十五船。”

  就在鄭和說話的同時,陸續有宦官與力士捧著或抬著珍珠、珊瑚等物,走入大殿。

  “把朕的眼睛都看花了。”

  朱棣望著幾乎擺滿了大殿的奇珍異寶,感慨道。

  文武百官、宗王也都圍觀著鄭和從海外帶回來的東西,大開眼界,議論紛紛。

  “可見乾坤浩瀚,四海無涯!”

  朱棣指著各類物產,朗聲道:“依朕看來,比這些寶物更珍貴的是海外諸國的通好之情,是天下子民的友善之心。”

  他用拳頭砸了一下鄭和的肩膀,道:“你們為朕友睦萬邦,開了個好頭啊!”

  “父皇明鑒,今日朝會,可謂百年未見之盛典,足見大明永樂王朝,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盛世明君,恩澤四海。”

  朱高煦恰到好處的恭維道。

  朱棣先是開懷大笑了一陣,然后微笑著撫須道:“太子聽旨,派人將這些海外珍奇,還有隨船運來的巨象、雄獅等禽獸,供奉在午門外,展示十天,讓京城百姓都看一看,開開眼界。”

  “兒臣遵旨。”朱高煦躬身領旨道。

  朱棣接著道:“欽差正使、總兵官鄭和,副使王景弘、陳瑄等人,不負朕之所望,率大明船隊官兵、商賈、船工兩萬七千余人,歷時兩年,行海路兩萬三千余里,歷盡風險,劈波斬浪,結交海外番邦十七國,開萬國來朝新氣象,功不可沒,朕要重賞你們!”

  言罷,他伸手一揮,給了侍立在西邊角門下的宦官昌盛一個手勢。

  昌盛見狀,立即疾步來到大殿丹陛下的正前方,展開手中圣旨,開始高聲宣讀半個時辰前朱棣召命的旨意。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褒賞巡洋正使總兵官鄭和百圓金鈔三千張、一萬五千兩銀圓、絹紗綾羅各兩百匹,副使、副總兵王景弘、陳瑄,各賞百圓金鈔一千、八千兩銀圓、絹紗綾羅各一百匹,船隊都指揮使、指揮使、千戶官、百戶官、總旗、小旗以下各官,皆造冊具報吏部、戶部,依官品等論功行賞,欽此!”

  “謝陛下隆恩!”

  鄭和、王景弘、陳瑄跪下接旨道。

  “陛下可真夠大方的,遠征帖木兒國之戰,眾多將士軍功卓著,給予的賞賜也沒達到如此高的賞格。”

  朱能湊近張玉,小聲議論道。

  張玉低頭低聲道:“慎言。”

  “陛下可真舍得啊,這一封賞,差不多就賞出了一省布政司一年的稅賦。”

  戶部右侍郎卓敬,湊近夏原吉低聲說道。

  夏原吉卻低頭小聲道:“陛下這是賞給咱們看的。”

  朱棣走上金臺,重新坐下,對邊上的禮官道:“宣各國使臣。”

  “宣各國使臣覲見!”

  眾禮官依次高呼道。

  隨后,二十一位海外邦國使臣,走進了奉天殿。

  此殿位于皇宮南北主軸線上,上承重檐廡殿頂,坐三層漢臺階之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

  乃是大明王朝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百官朝賀之所。

  眾海外邦國使臣入殿之后,但見大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氣勢恢宏,壯麗巍峨,一時間身心俱震!

  在禮部官員匆忙的教導下,二十一國的貢使用不太標準的漢話,先后有序的高聲自報家門。

  “外臣占城國貢使、真臘國貢使、暹羅國貢使、假里馬丁貢使、交闌山貢使、重迦羅貢使、吉里悶地貢使、古里國貢使、滿剌加貢使、彭亨貢使、東西竺貢使、龍牙迦邈貢使、蘇門答剌國貢使、龍涎嶼貢使、翠蘭嶼貢使、阿魯國貢使、錫蘭國貢使、小葛蘭國貢使、柯枝國貢使、木骨都束國貢使、蘇祿國貢使——”

  二十一人同時跪下,接著齊聲道:“拜見大明皇帝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別跪了!各位使臣來自異邦,各有風俗,不必拘禮了。”

  朱棣抬手一揮,非常大氣的說道。

  “謝陛下!”

  二十一位海外使臣齊聲道。

  “出使南洋、西洋諸國,乃千古罕見之壯舉,九州中華,自古就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面對寰宇的自信!不出家門,不知陰晴圓缺,不出國門,不知天高海闊!”

  朱棣激動的站起身,目光從御史桂湛、戶部左侍郎夏原吉、禮部右侍郎宋禮三人臉上掃過,然后高聲說道:“鄭和載譽而歸,友邦紛紛來朝,恰恰證明了下西洋絕非弊政,此舉真正利國利民,恩澤四海,功在千秋,造福子孫萬代!”

  “吾皇圣明!”

  朱高煦率先高呼道。

  其余宗王大臣緊隨其后,也紛紛高呼道:“吾皇圣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