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七十三章:朱棣決定遷都
  半個時辰后。

  泉州市舶司衙門后院。

  “廢物!走之前我告訴你什么?一個活口也不許留!”

  朱高燧指著余勇,氣急敗壞的罵道。

  “殿下,一百多個錦衣校尉,我沒有取勝的把握,就算把他們全殺了,只會把事情鬧得更大,這對殿下不利。”

  余勇低著頭,小聲解釋道。

  朱高燧冷聲道:“可現在你把章皓丟下了,后果還不是一樣?”

  余勇立即道:“殿下,丟下章皓,也比殺一百多個錦衣校尉強啊!”

  “你!”朱高燧指著余勇,恨鐵不成鋼的道:“真是愚蠢!”

  “殿下息怒,以卑職之見,可以把事情都推到章皓的身上。”

  余勇恭聲道。

  朱高燧怒極反笑道:“栽贓章皓?虧你想得出來!父皇會相信一個泉州市舶司的小官吏,能弄到這么多的軍械?”

  他頓了頓,急得直撓頭,道:“太子派出來的那些人,想抓我的把柄還抓不到,此次必然會趁此事大做文章。他娘的,這次都怪你,老子的腦袋怕是保不住了。”

  “殿下!殿下!”

  就在此時,兩人耳邊響起了章皓的呼喊聲。

  余勇聞言,立即轉身向房外走去。

  而章皓恰好跌跌撞撞的從外面走了進來。

  余勇疾步上前,扶住左臂還在流血的章皓。

  朱高燧望著渾身是傷的章皓,頓時愣住了,道:“你怎么回來的?”

  “殿下,這次折了十幾個弟兄,還好卑職把其他的弟兄都帶回來了,不過倭人全被官兵給抓了。”

  “這下徹底完了。”朱高燧心中暗道。

  章皓從懷中掏出帶血的腰牌,向朱高燧遞去,低聲道:“殿下,腰牌我拼著命給搶回來了。”

  余勇擦著額頭冷汗道:“幸好沒留下什么證據。”

  朱高燧接過章皓遞來的腰牌,看著對方流血不止的左臂,道:“快去后堂療傷。”

  “請殿下讓卑職去頂罪。”章皓恭聲道。

  “下去罷。”朱高燧不忍道:“此事以后再議。”

  十日后。

  京城。

  早朝。

  “援西大軍抵達哈密沒有?”

  朱棣高聲問道。

  兵部尚書金忠躬身出列道:“啟稟陛下,據快馬來報,第一隊由張將軍(張玉)帶領的兩千名騎兵,已在五日前進入西寧府,估計大軍此時已行至關西。”

  “第二隊由朱將軍(朱能)率領的三千騎兵、五千步兵,兩日前剛抵達漢中府。”

  “三日前,第三隊兵馬剛剛編整完畢,現已離開應天地界。”

  朱棣點頭道:“知道了。”

  金忠行禮,接著躬身退回班序。

  朱棣又道:“欽天監監正曾九成何在?”

  “臣在。”

  曾九成躬身出列道。

  “梅博士研制出的天象演示儀,你見到了么?此儀器可準確預測下次日食天象,你可服氣?”

  朱棣朗聲問道。

  “稟陛下,臣見到了,臣服氣!臣嘆為觀止!天象演示室更是讓人大開眼界,梅博士憑此教化黎庶之功,可比肩圣賢矣!”

  曾九成坦誠的感慨道。

  “梅博士教化有功,當賞!”

  朱棣撫須笑道。

  “陛下,臣能做出這等精妙絕倫之儀器,太子殿下應該居首功。”

  梅殷出列恭聲道:“實不相瞞,此儀器圖紙,乃是太子殿下所授,臣不過是照圖復原罷了。”

  “父皇,兒臣也是查閱古籍,從漢代典籍里翻出來的圖紙,并非兒臣獨創。”

  朱高煦不想邀功,當即躬身道。

  “賞,都該賞!”

  朱棣接著對梅殷主持建造的“天象演示室”進行了極大的贊譽,又對御史欽差顧佐上稟的山東境內官員貪腐案做了批示。

  “山東官場貪腐之事,刑部與大理寺必須要依律法辦,不可冤枉一個清官,也不能放過一個貪官!顧佐?”

  “臣在。”

  顧佐躬身出列道。

  朱棣道:“你此次巡視山東,法辦了一批民怨極大的地方官,讓山東地方官場風氣為之一新,在民間樹立了極好的口碑,朕很欣慰。吏部聽旨,著升顧佐任山東布政使,即日上任。”

  “臣吏部尚書張紞領旨。”

  張紞急忙出列,躬身作揖道。

  “臣顧佐叩謝圣恩!”

  顧佐跪下叩首道。

  待處理這些事情之后,朱棣朗聲問道:“誰還有事要奏?”

  錦衣衛指揮使蔣瓛躬身出列道:“稟陛下,臣有要事啟奏。”

  “說。”

  朱棣點頭道。

  “陛下,數日前,錦衣衛協同泉州官兵,破獲了一起重大的軍械買賣案,有人與倭寇暗中勾結,倒賣軍械。”

  蔣瓛恭聲稟告道:“錦衣衛在雙方交接過程中,抓獲倭寇三十人,斬首七人,繳獲三眼火銃三十支,燧發火銃五百支。”

  此話一出,朝堂上頓時“嗡”的一聲,仿佛炸了鍋。

  群臣議論紛紛。

  “這可是死罪。”

  “誰有這么大膽子敢走私軍械?”

  “販賣軍械本該處死,勾結外夷,更是罪加一等。不管是誰,犯了此等大罪,怕是不會有下場。”

  “那可不一定,能接觸到軍械的,除了軍中之人,恐怕也就剩下勛臣與宗王了。陛下賢德,估計會從輕發落。”

  “……”

  “肅靜!”

  李興在朱棣的眼神示意下,高呼了一聲。

  堂上的一眾王公大臣頓時噤聲。

  朱棣很滿意堂上眾人的反應,遂朗聲道:“對于此事,眾卿覺得該如何辦?”

  這種走私軍械的大案是瞞不住的,何況蔣瓛率領了一百多名錦衣衛前往泉州,就算他們故意隱藏行蹤,也瞞不了太久,所以朱棣在得知此事緣由后,并不打算瞞著文武百官。

  六部尚書等堂上高官雖沒有提前收到消息,但個個聰明絕頂,轉念一想,就明白此事不是他們能插手的,因此皆不愿多言。

  “陛下,太祖皇帝昔年所定的《大明律》中的《兵律篇》有言:‘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絲絹、絲錦、私出外境貨賣者,杖一百,所有貨物充入官府。若將人口、軍械私出外境者處以絞刑。’”

  御史桂湛躬身出列道:“陛下,泉州一事,極為重大,請陛下下旨嚴加追查,不可讓首惡及協從者漏網,當使天下人以此為戒。”

  “陛下,微臣愿意請纓,擔此重任。”

  大理寺卿呂震躬身出列道。

  “陛下,臣以為,此事應該交給刑部、兵部及錦衣衛合力徹查。”

  桂湛恭聲道。

  “泉州命案,震驚朝野,此事到現在還是迷霧重重,眾說紛紜。究竟是真的發生了私通倭寇的大案,還是僅僅偶發于市井交易之爭斗,水落石出之后,才好定奪。”

  朱棣沉默片刻后,高聲道:“擬旨,泉州命案交于太子徹查處置,內閣眾侍從顧問協助太子辦理此事。”

  “兒臣遵旨。”

  朱高煦躬身行禮道。

  “臣等遵旨。”

  以方孝孺為首的一眾內閣顧問作揖行禮道。

  兩個時辰后。

  天界寺。

  后山腰上的一座涼亭下。

  “你這和尚,耳朵聾了嗎?朕說了半天,你都沒聽見?”

  朱棣端坐在石凳之上,望著對面不發一言的姚廣孝,故作生氣道。

  姚廣孝手持佛珠,溫聲道:“貧僧做陛下的一個出氣筒足矣,陛下讓太子來辦這件事,自有陛下的道理。”

  朱棣感嘆道:“一段時間沒來拜會少師,朕心中想什么,你還是都能猜得出來。”

  “陛下,此事怕不會就此了結,不如讓高燧老老實實在泉州待著,閉門思過,就不要進京了。”

  姚廣孝沉思片刻,把手中佛珠收起,撫著銀須道。

  “少師覺得,太子會如何處置此事?”朱棣問道。

  姚廣孝道:“太子極類陛下,心思也不難猜,他大概會效法‘吳郡王故事’,責令高燧禁足府邸。”

  朱棣微微一笑,撿起一枚棋子,問道:“少師,來,可有興致下一局?”

  “陛下有興致,老衲就有興致。”

  姚廣孝撫須道。

  “算了,算了!”

  朱棣把棋子一丟,當即起身,負手而立道:“朕這輩子,最羨慕的就是你這大和尚,劃出道來讓他人走,自個躲一邊清凈。”

  “陛下心中煩惱的,并非趙王之事,而是北方邊疆吧?”

  姚廣孝略作思考,沉聲道。

  朱棣皺眉道:“朕自登基之后,北方部落騷擾不斷,來勢洶洶,燒殺搶掠,令百姓逃亡連連,每年出現的無家可歸者皆成千上萬,朕豈能坐視不理?因此,朕決意遷都北平!一旦遷都北平,那就占盡了天時地利。北平自古稱雄,有險可守,有道可發,糧草充足,兵源廣泛。”

  “對于朕遷都北平之事,內閣眾顧問有很多種看法。”

  “有人認為北平是朕的‘龍興’之地,朕坐上帝位之后,把京師移到朕熟悉的地方很正常。”

  “有人認為朕待在金陵時,會想起朕那病逝在皇宮里的父皇與兄長(朱標),因此很難心安,所以才會想著遷都北平。”

  “還有人認為漠北部落始終是個隱患,當初父皇讓朕鎮守北平,正是為了防備草原人,而朕如今做了皇帝,那么北平如此重要的地區便無人鎮守。因此,朕才想著把京師遷到北平,做皇帝和守邊疆兩不誤,美其名曰‘天子守國門’。”

  “不瞞少師,以上三種觀點都是朕遷都的原因,但朕遷都北平最大的,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原因,在于朕的追求!”

  “朕要做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而北平這座城的前身,卻是元大都。”

  “前元一個是疆域十分遼闊的龐大帝國,高煦曾說這樣的帝國可以稱之為‘日不落帝國’。而前元控制整個龐大帝國的中心,便是元大都。”

  “換句話說,無論是格局還是布防,這種恢弘的氣勢遠非金陵可比。少師可以想象得到,當年朕初到北平之地時,有多么震撼!”

  “何況,元世祖忽必烈是個很有雄心的皇帝,他坐上帝位之前與朕一樣,也是鎮守一方的統軍大將。”

  朱棣說到這里,握緊拳頭道:“同樣,朕也是一位很有雄心的帝王,前元的衰敗有諸多因素,但朕很想坐擁這個曾經輝煌天下的都城,建立一個更加龐大的國家!”

  姚廣孝沉默不語。

  朱棣見狀,問道:“大師是不贊成朕遷都北平?”

  姚廣孝思索良久,緩緩說了一番話。

  “我大明建立之后,太祖皇帝對于京師的選擇十分謹慎。太祖認為,在魏晉之后、隋唐之前的六朝之所以短命,其根本原因,乃是當時江南地區開發不足,地廣人稀,沒有充足的財力和兵源。”

  “然而經過隋唐、兩宋的開發,東南廣大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皆得到了極大的繁榮。而關中在唐代就已顯出其弊端,即糧食無法自足,又同時面臨西北與大漠游牧部落的侵擾。反觀金陵,不僅遠離西北與大漠,更靠近大海,適合進行海洋貿易。”

  “因此,洪武初期,太祖皇帝以金陵為南京,以開封為北京,以鳳陽為中都。但不久之后,太祖發現鳳陽明顯不適合作為京師,便停止了營建中都。”

  “太祖皇帝希望可以在關中建都,即‘據百二河山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重現漢唐雄風。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太祖派遣懿文太子巡撫陜西,考察山川形勝,為遷都做準備。可惜懿文太子回京后一病不起,遷都之事便不了了之。”

  “陛下奉太祖遺詔繼承大位,秉承太祖遺志,遷都北方本無可厚非,但北平之北有大漠各部,東北有女真諸部,且東方臨海,又需防備海上賊寇。”

  “建都于北平,若不能同時控制中原、大漠和遼東。那么,大明將會淪為一個局限于長城以南的國家,而北平則會成為邊疆。而且,此時遷都北平,需要從南方供應糧食,因為目前遼東產出的糧食只能滿足遼東自身的需求。”

  “因此,貧僧認為,陛下遷都北平,首要之事,便是充實遼東,郡縣遼東,否則一旦東南出現變故,地方亂起,切斷運糧路線,北平將陷入絕境。”

  朱棣知道,秦漢之時,中原王朝的政治和經濟重心位于西北,因此選擇以長安作為京師,洛陽作為陪都以控制關東地區。

  自唐代之后,關中地區因多年戰亂,環境迅速惡化,經濟和政治重心不斷東移,長安和洛陽就失去了作為中原王朝京師的優勢。

  兩宋之后,北方草原人強勢崛起,滅了遼國的金國與滅了金國、宋朝的前元,這兩個政權為了在控制大漠與遼東的同時也能控制中原,皆以北平為京師。

  “朕明白少師的顧慮。”

  朱棣道:“但京城地處江南,朝中官員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安穩之心過重,不愿圖變,朝廷每有新政,總會有人跳出來反對。遷都北平,便可擺脫這些人掣肘。”

  “之前朕命令北方各都司增兵七大要塞,又讓惠民工建局招募邊塞百姓,協助官兵建造七座強大的軍事基地,為攻伐草原和低于北方部落做城防。等明年開春后,朕決定巡視北方與遼東,既能看一看七大要塞的修建進度,又能近距離指揮西北大軍,掃平關西不服勢力。”

  姚廣孝抬起頭,望著遠處,緩緩撫須道:“陛下英明,不過朝中反對的大臣怕是不會少。”

  與此同時。

  文淵閣。

  “殿下,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方孝孺恭聲道。

  解縉道:“請殿下早做決斷。”

  “是啊。”楊士奇等人附和道。

  此時,文淵閣值房內的七名內閣侍從顧問,只有黃淮一人沒有說話。

  “諸位把事情想的過于簡單了,父皇和母后不會眼睜睜看著我把三弟殺了的。”

  朱高煦的目光依次從七人臉上掃過,解釋道:“父皇若真有懲治三弟之意,就不會把此事交給我處置,直接交給刑部和錦衣衛也就夠了。”

  “殿下言之有理,依臣之見,陛下將此事拿到朝會上,也是迫不得已。”

  黃淮開口道:“畢竟此事鬧得太大了,陛下不能不聞不問,總得裝裝樣子。可要依律治趙王的罪,那必然要判處絞刑,這就會讓陛下落得一個‘父不容子’的罵名。陛下之所以把這個燙手的山芋交給殿下,正是想保住趙王,順便維護殿下的寬仁之名。”

  方孝孺直言道:“既然殺不得,那總得趁此機會,削弱趙王之權,令其難以再興風作浪。故臣以為,可依太祖皇帝懲處藩王故事,將其廢為庶人,送去中都鳳陽圈禁。”

  “不可,將趙王廢為庶人過于嚴苛,有損殿下寬仁之名,萬萬不可。”

  黃淮急忙勸道。

  朱高煦沉思良久,緩緩言道:“諸位,我決定給此事定個調子,就說趙王被手下蒙蔽,才陷入此案。效‘吳郡王故事’,命趙王回京,罰其在王府禁足三年,以觀后效。”

  “臣覺得可行。”黃淮率先道。

  “臣也覺得可行。”楊士奇附和道。

  方孝孺與解縉對視了一眼,接話道:“殿下既有決斷,也只好如此了。”

  “臣等附議。”解縉等人恭聲道。

  PS:五千字大章已更,求票!月票!推薦票!各種支持!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