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二百一十五章:克拉維約東使記(三)
  永樂八年九月,我們使團跟隨大明天使離開撒馬爾罕城之后,騎馬向東走了大半個月,便進入了由大明朝廷設官屬直管的北庭行省。

  在這大半個月的行程當中,我們所有人的吃喝皆由途中的各個部落提供。

  這些部落是沙哈魯統治下的牧民百姓,可他們對待大明天使卻無比恭敬。

  剛開始我感到非常詫異,后來經過了解,才得知其中緣由。

  簡單來說,就是沙哈魯能成為大汗,這些毗鄰大明的牧民們免遭戰亂之苦,全是大明太子的恩賜。

  在永樂五年正月的時候,帖木兒被大明帝國的火炮打死,而他在世時曾將領土分給子孫,并指定其長孫馬黑麻為下一任大汗。

  可當他死后,他的子孫卻立即開始了爭奪汗位的斗爭。

  馬黑麻因遠在本國西陲封地,撒馬爾罕城便被帖木兒的另一位孫子哈里勒所奪,并占據此城自立為大汗。

  馬黑麻率軍前去爭位,被哈里勒打敗,退回封地,后被部下所殺。

  大明帝國的太子似乎早就知道帖木兒死后,其國會內亂,于是奏請永樂皇帝發兵三十萬,以吊民伐罪的名義,援助帖木兒第四子沙哈魯爭奪汗位,平定國內叛亂。

  大明帝國之所以要援助沙哈魯,是因為沙哈魯得知大明廢立錫蘭山國王的舉措之后,派使者攜帶禮物前往大明求見大明皇帝,呈上了一份愿意臣服大明,永世稱臣的奏表。

  永樂皇帝猶豫不定,群臣反對援助帖木兒汗國,是大明太子力排眾議,才促使皇帝發兵。

  這些遠赴國外的明軍將士,據我所知,除了五萬正兵外,其余二十多萬皆為輔兵,乃是從交趾、北庭、安西、蒲昌等邊陲行省招募的新兵。

  永樂五年十月,哈里勒被叛將拘系,沙哈魯在明軍將士的協助之下,驅逐叛將,奪取撒馬爾罕城。

  之后,沙哈魯又在明軍將士的幫助下,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平息內亂,并將哈里勒封到了伊刺黑城。

  永樂六年十二月,原帖木兒汗國的領土,除西波斯地區以外,盡數歸于沙哈魯。

  隨后,沙哈魯將國都南遷到哈烈城,便于控制西部的波斯一帶。

  正因如此,大明天使更習慣稱沙哈魯為哈烈王,而大明朝廷的官方行文稱帖木兒國為哈烈國。

  為了表示對大明帝國的尊敬,從下文開始,我將按照大明人的稱呼,叫帖木兒國為哈烈國。

  明軍幫助沙哈魯平定叛亂,收復國土,前后損失了十三萬輔兵,數千名正兵。

  沙哈魯為了表示對犧牲明軍將士的感激,效法永樂皇帝在錫蘭山設立英靈碑的故事,在哈烈城之中新修建的王宮前廣場上,豎起了一尊高達三丈的大明英靈碑。

  碑文用漢字、突厥文字、波斯文字、蒙古文字刻寫了明軍援助哈烈國的緣由,以及攻下撒馬爾罕城,擊敗叛軍的詳細過程,希望后世之人永遠不要忘記大明的恩德,永世向大明稱臣。

  哈烈國是大明的臣屬國(附屬國),屬于大明統治下的一個邦國,從法理上來說也是大明的一部分。

  因此,犧牲的哈烈國本土將士與大明本土將士皆為大明英靈,為表示尊敬,他把犧牲的哈烈國本土將士名單刻在了大明本土將士的名單下方。

  我率領的使團之所以在前往哈烈國的途中沒看見這尊石碑,是因為我們一行人沒有經過哈烈城,而且哈烈城還在修建當中,我們也難以進入。

  再加上哈烈國西部地區并不算十分安定,當時鮮有人會主動跟我們提及明軍援助的事。

  只有到了哈烈國的東部,毗鄰大明的廣大地區,才聽到非常多的關于明軍將士攻城略地,幫助沙哈魯奪取城池,平定叛亂的故事。

  這或許可以解釋,沙哈魯用恭敬無比的態度對待大明天使的緣由。

  沙哈魯聽從大明太子的建議,在平息國內各地叛亂后,把精力投入了國內的建設,希望恢復其父四處征戰帶來的破壞。

  他采取各種措施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修建灌溉工程,開辟新商道,遍設驛站,重建和新建重要城池。

  還有一點,我必須要著重提出來,沙哈魯效法大明,在國內廣建書院,傳授本國貴族與大小牧場主、地主家的子弟文藝。

  而且,他多次派人從大明聘請老師,傳授本國子民漢語、漢字,各種制度也處處效法大明。

  或許,這就是哈烈國越來越強盛的原因。

  這個時候我就開始想,假如我的國家像哈烈國一樣,成為大明的臣屬國,處處效法大明,將來會不會逐漸崛起,甚至成為西方大陸上的霸主?

  帶著對未來的憧憬,我跟隨大明國使穿越沙漠,翻過高山,抵達了大明北庭行省的省城伊犁城。

  進入伊犁城的郊區后,我們一行人在大明天使的安排下,換上了舒適寬敞的四輪馬車。

  這種馬車安裝有減震部件,而且車輪上套有一層耐磨卻又柔軟的膠套,大明人稱呼這個膠套為車胎。

  四輪馬車的車廂十分寬敞,內部可以同時容納六個人乘坐,左右兩邊有可以打開的窗戶,前面是車廂的入口。

  大明國使需要在伊犁城休整兩天,于是我們一行人便有了充足的時間了解和認識這座大城。

  只可惜慶耀國使派人保護我們的同時,又嚴令要求我們不能到處亂跑,否則我就能知道伊犁城到底有多大了。

  伊犁城太大了,我們沿著城墻內側的主干道,邊走邊看,步行了大半天,竟然才走了一半的路。

  我后來經過了解,才知道城內來往的客商,大多是散落居住在伊犁河谷周邊的百姓,與走南闖北的販賣土特產的行商。

  城內除了商人與本地居民外,還有從北庭省內各地來到這里讀書的許多學子。

  在伊犁城之中,建有一座巍峨壯觀的北庭學宮,以及一座占地廣闊的伊犁常科書院。

  大明帝國的普通百姓,若想做官,必須通過科舉,而參加科舉的前提便是進入學塾讀書。

  城內還有一座城隍廟,而廟中供奉的神靈,其神位竟然來自大明皇帝的冊封!

  沒錯,各位讀者,我的用詞十分準確,在這里并沒有錯字。

  這位神靈,的的確確來自大明皇帝的冊封,祂并不是自遠古以來就存在。

  三年之前,有位將軍領兵鎮守這座城,保護城內的百姓免遭戰亂,只可惜將軍為了保衛此城而戰死。

  后來大明皇帝頒布圣旨,冊封這位已故的將軍為城隍,讓他可以在死后成為神靈,世世代代享受伊犁城百姓的祭拜,保佑伊犁城的百姓免遭戰亂之苦。

  各位讀者,你們是不是也十分詫異,大明皇帝竟然可以封神!

  在我們西方大陸,從來都是神授予國王權力,何曾見過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有權力封神?

  所以,我越發堅定的相信,大明皇帝可以幫助我的國家崛起,甚至擊敗奧斯曼國,成為西方大陸的霸主。

  起初我認為伊犁城是大明北庭省的省城,人口數自然要比一般的城池人口多。

  之后,我聽城內一位健談的居民說,這座城是永樂六年才竣工的新城。

  按照大明朝廷今年十月份公布的北庭各城人口排行表,截止到永樂八年四月,伊犁城治下百姓有三十一萬五千八百多人。

  其中,主城區常住人口有八萬六千三百多人,其余二十多萬人皆居住在城郊區。

  也就是說,這是一座總人口超過三十萬的大城,比我們西方大陸上最大的城市巴黎城的人口還要多!

  我長這么大,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巨大的城池,從來沒有!

  你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我們使團的一行人見到這樣一座雄偉的城池后,感受到了多么巨大的震撼!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應該是——此城只應天上有!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