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三百一十七章:誰還沒有一點小心思?
  酉時三刻。

  京郊,慶壽寺。

  朱高煦站在太子少師姚廣孝的影堂面前,接過慶耀遞來的三炷燃香,對著姚廣孝的畫像拜了一拜,然后將香插在了桉幾上的爐子里。

  “師兄,陛下來看你了。”

  慶耀神情激動的望著畫像上的姚廣孝訥訥道。

  永樂初年,朱棣加封道衍和尚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并復姓為姚,賜名廣孝。

  此后,朱棣每次與姚廣孝交談,都稱他為少師,而不直呼其名。

  朱棣曾命姚廣孝蓄發還俗,被其委婉拒絕。

  朱棣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慶壽寺之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換回僧衣,并且相繼參與了《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的編修工作。

  朱棣遷都之前,常常往來于南京、北京之間,并幾次征伐蒙古,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左太子朱高煦監國。

  永樂二十年,姚廣孝以八十四歲的高齡在慶壽寺“跌坐而逝”。

  朱棣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謚恭靖,賜葬于房山縣東北,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并授給其養子姚繼尚寶少卿的官職。

  考慮到姚廣孝曾在慶壽寺居住長達二十余年之久,為紀念姚廣孝,朱棣又下令在慶壽寺中設立了少師影堂,供奉其畫像和遺物。

  慶壽寺內松樹繁茂,樹陰密布,景色十分美麗,有“飛渡橋”、“飛虹橋”兩座石橋,流水橫貫東西。

  如今姚廣孝仙逝已六年有余,朱棣未出海之前,時常會來這里給其敬上三炷香,現在朱高煦是代替朱棣來看望姚廣孝。

  “齊泰與孟孝文兄妹到了何處?”

  朱高煦走出影堂之后,隨口問道。

  “回陛下,齊尚書于三日前乘船從天津出發,目前應該已至威海附近。”

  慶耀躬身答道。

  自從趙俊臣日漸衰老之后,朱高煦已經命令兼任錦衣衛指揮僉事的慶耀暗中組建新的情報機構——錦衣暗衛。

  由于廣西諸土司聯合白蓮教余孽之亂已經平息,孟仲乙侵吞靖江王選妾報名費的事情也已查明,確實被人誣陷。

  因此,朱高煦特地命令齊泰去貴州赴任巡撫的時候,帶著孟孝文兄妹走一段路,等到了貴州后再派人護送兄妹回貴州之南的廣西省桂林府臨桂縣老家。

  “陛下,齊泰收了孟幼娘為義女。”

  慶耀略作猶豫后,還是將此事說了出來。

  朱高煦微微一愣,隨即哈哈一笑道:“不愧是齊泰。”

  他哪里會看不出齊泰的那點兒小心思?

  齊泰乃是朝廷重臣,如今又到貴州擔任巡撫,他認下孟幼娘為義女便可以變相的保護孟家兄妹。

  試想一下,何人敢欺負一省巡撫的義女?….入夜。

  春和宮。

  太子寢殿。

  “父皇親征,沒有讓殿下留守京師,卻命殿下坐鎮大同,調度軍需糧草,可見是有意為之。”

  太子妃袁寧寧與太子朱瞻域肩并肩坐靠在床榻上說著話。

  “那是當然,父皇從來不做無用之事。”

  朱瞻域回應道。

  袁寧寧問道:“到時候父皇去了大漠,而殿下又去了大同,不知何人留守京師?”

  朱瞻域沉默不語。

  袁寧寧追問道:“莫不是父皇還未想好?”

  “十三弟。”

  朱瞻域不冷不熱的說道。

  他口中的“十三弟”即是朱高煦的嫡四子朱瞻堪。

  乾熙二年的朱瞻堪已經十一歲了,不能再以幼童視之。

  可其畢竟年幼。

  在袁寧寧看來,乾熙皇帝朱高煦讓十三皇子朱瞻堪擔任留守,只不過是給朱瞻堪掛個“留守”的名頭安定人心罷了,真正處理朝政的實權皆在內閣諸部尚書手中。

  “殿下任總軍需官不高興?”

  袁寧寧試探著道。

  “父皇需要的一個能夠調度糧草的軍需官,而不是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

  朱瞻域肅容道。

  “調度軍需不是件簡單的事么?”

  袁寧寧不解道。

  朱瞻域搖頭道:“坐鎮大同調度軍需,并不是簡單的發號施令,讓某某去送糧草給某某那么簡單,最關鍵的要具備兩點才能。”

  “哪兩點?”袁寧寧問道。

  朱瞻域道:“第一點,需要會算賬,大賬小賬都得會算。”

  “比如大軍出動多少兵馬,人吃馬嚼半個月需要消耗多少糧草都得提前算好,而且還要把運糧人的口糧也得算上。”

  “其他如金瘡藥、消毒棉等軍醫所需物資,軍服、甲胃、火銃、彈藥、鐵馬(軍用制式自行車)等軍士所需物資,都得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登記造冊。”

  “第二點,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綜合協調和統籌能力。”

  “所謂調度,即要把一地的東西,調運到指定的另一地去。”

  “這需要與籌措糧草、押運糧草的各級將領打交道,如果不能協調各方,那就辦不好后勤管理。”

  “至于如何防備糧草受潮、霉變等細節,永樂年間父皇特地編寫了《軍需糧草運輸管理條例》,相關官員依例而行即可。”

  “可事情需要具體的人去做,而安排哪些人去做不會出錯,這是需要識人之能的。”

  “再比如,還得考慮天氣、環境等因素,確保派出去的人能按時把糧草送到。”

  “換言之,調度軍需可不是一件易事。”

  “而且,后勤決定了一支大軍的成敗,甚至可以說是生死存亡。”

  袁寧寧并不是沒有見識的女人,可她畢竟對軍旅之事了解不多。

  此時她聽了朱瞻域所言,不禁感到有些心驚肉跳。

  若是太子朱瞻域生了不該有的野心,在關鍵時刻演一出糧草被劫的戲碼,就能送大明乾熙皇帝朱高煦去當“瓦剌留學生”,甚至送其“賓天”。….當然,袁寧寧與朱瞻域多年相處,自然知道以朱瞻域的秉性,做不出“殺父奪位”的事情。

  可朱高煦卻無比清楚,這世上最不能試探與揣測的就是人心。

  因此他特地給朱瞻域安排了兩個副手,一個是大明戶部銀行副行長王艮,另一個是大明皇家銀行副行長郭任。

  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為建文帝朱允炆殉節的大臣。

  王艮的忠君事跡前文有提,乃是忠于一君不做貳臣的典范,此處不再贅述。

  此人為官廉潔,做事謹慎,飲食起居俱在公署。

  當時朝廷討論削藩,他認為:“天下事先本后末則易成。今日應當儲財粟,備軍實,條件具備后再動手不遲。而且兵貴神速,一旦曠日持久,銳氣既竭,將坐自困。”

  燕王朱棣得知郭任一針見血的言論后十分擔憂。

  京師失守后郭任被擒,與其長子郭經不屈而死。

  可以說,朱高煦安排這兩個人做太子朱瞻域此次調度后勤軍需的左右手,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更何況,還有無孔不入的錦衣暗衛潛伏在朱瞻域身邊。

  朱瞻域也了解朱高煦的為人,所以他不敢也不愿去做對不起朱高煦的事。

  他的小心思很簡單,只有這次把調度軍需的差事辦好,下次朱高煦才可能會允許他領兵上戰場。

  當然,前提是得和此次親征的朱高煦一樣,提前布置好足夠的安全保護措施。

  否則一國儲君若出現意外,那就是動搖國本的天大之事。.

  步驚俗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